很多人在掐算,一个家庭有多少钱,才可以财务自由。
一百万,两百万......一千万,似乎都不够,还要加上几套房子,两台车子。
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莱亚德在前几年进行了多番调查,把调查结果,写成在《幸福》一书里。
人均收入低于1.5万美元的国家,收入和幸福成正比;人均收入高于1.5万美元的国家,收入和幸福就没有什么关联了。
最可怕的是,收入高的人,还会追求更高的收入,被迫投入大量的时间,消耗自己的身体,本有的幸福都被剥夺了。
这就是“1.5万美元定律”。
1.5万美元,也就相当于我们的十万元左右吧。很多家庭,年收入是可以达到这个数字的。
不得不说,家庭的福气需要钱,也因为钱而被收走。
01
当一个家庭可以稳定地拥有年收入十万左右的时候,会出现4种情况。
第一,有人躺平了,享清福。
第二,有人要搏一搏,赚大钱。
第三,有人开始争夺利益。
第四,有人慢慢奢靡。
第一种情况,多数是中老年人。他们上半生奋斗,依靠退休金、房租、利息,就能够养活自己了。
什么都不干了,人闲下来,就会无聊。闲出病来,一点都不奇怪。病,不一定是身体扛不住,而是心病多,精神萎靡。
很多闲着的退休老人,就到处找人跳舞,瞎聊天,找乐子。结果,生活一团糟。还被子女讨厌。
《菜根谭》中说:“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
一个闲人,带着不好的情绪生活,觉得自己真的没用了。那么他的情绪会传染给其他家人。长期在这样的家庭,听到的是抱怨,是指责,是家丑,是邻里的丑事,一点幸福感都没有。
如果是年轻人,看着家庭收入管够了,就躺平,这就更加可怕了。
年轻人无所事事,父母就会很担心,也看不到希望。从而父母也慢慢就颓废了。
第二种情况,搏一搏,单车不会变摩托,可能原有的单车都弄丢。
前几年,加入炒饭大军的人,不就吃了这样的亏。
也有一些门店,忽然就扩大店面,多请员工,后来亏得一塌糊涂。
一些人拿着积蓄,去加盟,隔行如隔山。
人心不足蛇吞象。就算拼搏成功了,也没有幸福。会想再去搏一搏,成为机会主义。也在过分的拼搏中,把自己消耗掉了,每天都疲惫不堪。
第三种情况,手足相残,人的良心就不痛吗?
父母手里有几个钱了,子女都来争夺。父母眼睁睁看着家庭走向失败。
父母把钱给子女,但是不公平,又增加了内耗。
尤其是拿着高退休金的老父母,钱多了,反而被子女盯上了,这家庭没有一天是安宁的。
第四种情况,人一旦奢靡,开销会变大。也许一个家庭一年的开销,都十几万。
奢靡之后,再去过紧日子,非常困难。
看看小说《活着》中的福贵,拿着父母的钱,吃喝,还赌。最后输了一个家庭。
我们别只是看钱多的好处,还要看看钱多的坏处。一旦把控不住,钱就吞噬了福气。
02
经济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有一个著名的论述:“询问自己幸福不幸福,你将失去你的幸福......在你追求其他的事物时,幸福反而不期而至。”
这句话,和一句古谚语,不谋而合:“天国般的幸福,存在于对真爱的希望。”
诚然,“我希望有钱”,比“我有很多钱”,更加幸福。
希望自己有钱,是一种动力,推着自己努力前进。也许一路上很累,但是目光炯炯,心潮澎湃。
一个家庭要保持长久的福气,那就要做两件事。
一是不管收入多少,都不要好高骛远,别滋生欲望,也不要躺平,而是设定一些小目标,一家人再努力一点,够得着。
目标的设定,符合“篮球架原理”——打篮球的人,非常快乐,是因为篮球架高度设定合理,大家跳一跳,够得着,会常常进球。
如果任何人都不进球了,就不想玩了。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扣篮,也不想玩了。
一家人在有了十几万之后,就想一想,再赚四五万,买一台车。大家可以常常出门,看看周围的风景。
也可以设定,看能不能学点什么,做好长期的赚钱准备。
二是把追求目标的过程,当成幸福。
很多事情是没有结果的,更不存在有最好的结果。
比方说,孩子想考研究生。大家都支持。
孩子没有考上去,也没有关系,大家都看到孩子努力了,点个赞。
还比方说,老人积极锻炼,准备活到一百岁。大家都鼓励。
老人最后只是活了八十岁,大家也满意了。老人阳光的心态,积极出门,给了不少的正能量。
我们去看风景,最好的风景不一定在目的地,是在半路上。半路,大家互相鼓励,期待远行,这就是福气。
03
穷人想着怎么赚钱,每多得到一点点钱,都很快乐。
富人想着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富,每一次熬过风险,都很快乐。
一个有福气的家庭,在赚钱、守财的所有过程中,都会找到快乐。
幸福不是没有,是很多人失去了寻找幸福的能力,多了一些弄丢幸福的负能量。
你别以为,土豪是幸福的,也许他们惶惶不安,早已负债,还不如普通的打工人。
一个家庭,一年就赚1.5万美元,并从中寻找福气,这就了不起了。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