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宗彦传》第十三章 精铜成柱62『原创』
62
辰州以东的沅江水面,一大早,河涨州已先醒了。
沅江在此稍有变宽,雾气从江心漫上来,掩了滩头,也掩了刺史的旌旗。
旭日从东边的江面上升起,破三了雾纱。
宋邺披着紫绯色刺史袍,腰束十三銙玉带,立在临时搭起的青竹码头上。身后六十余名州吏雁翅排开,最末两名小吏各捧一炉龙涎香。
他们在耐心地等待。
渐渐地,下游出现了一艘三桅座船,船头悬赤旗,旗角猎猎作响,似欲破雾飞去。三桅座船之后,是庞大的船队。
在河涨州相对的码头,船未停稳,宋邺已趋前三步,站在石台上,朗声说道:
“向将军!远来劳苦!”
船头的向宗彦扶了扶腰间的“冰影”宝剑,先回半礼,再转身去搀扶岳父张文卿。
老学士着素布宽袍,幞头被雾气打湿,却仍精神矍铄,一上岸便施礼道:
“刺史大人亲迎,山野之人何以克当!”
宋邺含笑,目光却掠过船尾,他看到后面船上蛮族装扮的数十条壮汉,头上的长翎毛和颈间的银饰圈,非常刺眼。
向宗彦看到他的疑惑,说道:
“那是彭师暠和他的酋长们,往后和平相处了。”
宋邺点点头,不再疑惑了,报告道:
“精铜八千斤,昨夜已由彭士愁派军自酉水接走,此刻屯二酉山下。彭士愁传话说,待向将军允诺,再正式启运,以表诚意。”
向宗彦颔首,道:
“可允其运至溪州,早日开铸和平铜柱。”
向宗彦扶着岳父张文卿夫妇上了刺史宋邺预备的车马,张艾妹和子女们也上了车,迤逦行进,自东门进入辰州。
走过东门时,向宗彦思绪难平。去岁和彭士愁的亲将田好汉在此决战,杀得天昏地暗。若是早早与彭士愁、彭师暠和谈了,哪有将士们血洒城头的悲哀!
午餐,宋刺史说“聊备椒浆,为向将军接风” ,在刺史府设宴,款待向宗彦一家和其岳丈一家。
向宗彦带来的军队,暂且安居在船上,宋刺史派人给周景元他们送去了酒,也送去了鱼和肉。
辰州城中南门口的“楚风楼” ,是宋邺选定的为向宗彦将军接风的地方,楼侧古树生藤,藤梢滴着水,打在一排箬叶裹的米筒上,叮咚有声。
宋邺罩葛布袍,着青绢短甲,腰悬环首刀,刀鞘磨得发白。他谦恭地请五溪防务将军向宗彦和天策府大学士张文卿入席。向宗彦腰间的“冰影”宝剑乃系先楚王马殷所赐,柄上流苏随着步履摆动。
楚风楼建于唐朝末年,二层的木栏干被雨水浸得发黑。楼上早摆好了十只雕画茶钵,盛着擂茶,热气袅袅。
正宴设在面朝沅江的“观云榭” , 巨楠为柱,以竹为格,上覆青篾,篾上悬二十面“盘瓠开天”傩画,傩人的眼珠闪着湿漉漉的光。
案列“品”字形,主案宋邺、向宗彦、张文卿,副案是周景元等向宗彦的副将与宋刺史的官府僚属,刀环碰箸,叮当作响。
菜上场时,苗女踩鼓,银饰噼啪。
酒至半酣,巫师登场,扮作大英雄蚩尤,面具獠牙森然,铜铃长柄拖过地面。
宋邺命搬出一坛“巫傩红” ,剥落赤色酒坛的封泥,香气冲鼻。酒倾入黑陶钵,色如辰砂,像烧开的血。
巫师以箸击盏,忽歌《九歌·东皇太一》 ,嗓音沙哑,字字穿云:
“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向宗彦和宋邺相视一笑,同时举盏。
巫傩红入口,从喉头一路烧到胸口。此时鼓声忽起,十位苗女鱼贯而入,长鼓在腰,银饰叮叮当当,跳《踩鼓舞》。
鼓点密如骤雨,傩面影子也在竹壁上扭动。
接风宴,宋邺把个辰州风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宴后,安排向宗彦和张文卿两家人在两家驿站歇息。
过了几日,辰州喧嚣起来,原来龙舟竞渡节会到来了。
辰州人在沅江上赛龙舟。两岸竹楼三层,锦帐连绵,刺史行辕独占最高处的好位置,新漆的栏杆,散发着桐油气。
向宗彦和张文卿及张艾妹和向拾向琼,都受邀坐在中位。
鼓声大作,三十二艘龙舟贴水列阵。
舟首彩楼高不过五尺,却极尽巧思。州兵赤龙舟,绘的是饕餮,桡手头扎红巾;五溪黑龙舟,铜镜,鼓手赤膊纹身如活盘瓠;向氏水军也组队参与了,青龙舟通体亮鳞,桡手皆为湘中子弟,号衣背后绣一“向”字。
天策府大学士张文卿被邀致开渡辞。老先生不诵诗,而讲史,声如江潮:
“天凿九江,地生五溪,此水本为天下公器。今日之舟,非竞速,乃竞心也……”
致辞罢时,将酒爵高举,酒色琥珀,一线入江。
两岸先是静,继而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呼声:
“嗬——嗬——嗬——”
鼓点骤急,百桡齐下。江面被劈成碎银。赤龙舟先占上风,白龙舟却借回流斜切,两舟几乎并头。
黑龙舟落在第三,桡首忽以苗语高喝一句,二十名山兵齐唱《盘王号》 ,鼓点由缓而急,桨叶由密而疏,船身竟似一条黑鱼,贴着漩涡脊背跃上,一举超出。
撞线时,白龙与黑龙仅差一桡。
向宗彦大笑道:
“五溪果然善于借水!”
张文卿在旁捋须微笑。
次日,向宗彦和周景元率三百轻骑北上,一袭五十里。酉水支流在此转弯。再走一程,见一半月形莲池,碧叶田田。
向宗彦下马,令周景元取出楚王府密札宣读:
“可于楚地与五溪彭氏地交接处之辰州莲花池之山上筑‘向家山寨’ ,由大楚五溪防务大臣向宗彦驻扎,倚大楚,通五溪,偃息刀兵,永保安宁。”
向宗彦与周景元在附近巡查筑寨采石之处,兵士们砍树搭起营帐。
夜幕降临,蛙声如潮,远处山民居处传来芦笙的乐音。
在营帐中,向宗彦交代周景元,于莲花池寨外开建“互市场” :辰州盐铁、五溪茶蜜、江淮绢布,均可交易。由苗、汉各推一人,掌管“公秤” , 秤砣铸作莲花形,必使公平。
向宗彦传
李玉娟 任见 著
本书简介
战火纷飞的五代十国,传奇人物向宗彦的生命波澜壮阔。本书情节跌宕起伏,既有金戈铁马的战争追溯,也有细腻生动的情感刻画,再现五代十国的动荡与变迁和向宗彦热烈精彩的非凡活剧,描述了艰险重重的湘西民族融合即“溪州铜柱”的产生过程和辰州莲花池古山寨“历史村落”的发展变迁。全书结构奇崛,文笔优美,以“题材惟一”“故事惟一”“文创惟一”成就佳作,值得阅读和收藏。
上下册合计380千字,2006冬月初成,2010秋月修订,2012春月改定。
目 录
历史之声
第一章 头角辉光
宗祠西厢房的檀木架上,十九幅描金诰命卷轴层层叠放。
从武周御史中丞的直言,到开元江南巡抚的水利功绩,每卷都刻着铿锵谏言。
东厢房樟木书橱中,十二部诗文集静卧,政论如剑,诗篇似画,墨迹历久弥坚。
《谏争图》中曾祖父怒目持笏,风过画动,似有谏言破空,惊起梁间燕雀。
垂髫之龄的向宗彦,踩银杏叶,行蹒跚步。檐角风铃伴奏,墨香与檀香交织成文化呼吸。
第二章 奔赴战火
鄱阳湖晨雾如纱,向氏船队破浪前行。向宗彦立船头,玄色战袍猎猎,腰间长剑与晨风相和。船舱内,裹伤白绫堆成山,金创药气既振奋又忧伤。
老船工望着血色云霞:“公子这是往虎口里送!”
向宗彦扬鞭指残月:“叔父死守七日,英雄壮志岂惧虎口!”
三日后抵虔州,江风裹寒意,玄甲映晨光。他忆起叔父影响,习演兵法骑射,今番驰援,既是检验,亦是淬炼。
第三章 高门试玉
暮春张府后园,张艾妹持《诗经》而来,白棠别发间。
小侍女逗趣:“雎鸠比锦鲤懂风情?”
她红耳尖,却侃侃而论:“雎鸠雌雄相随,本是自然真情,何须礼教捆缚?”
向宗彦肃然道:“妹妹所言,令我受教。古人取雌雄相和之意,确胜牵强附会。”
她展颜笑说:“《诗》本心声,‘关雎’妙在朦胧 —— 君子隔苇望淑女,千年后我们说‘关雎’,皆是朦胧之美。”
第四章 险途茶使
船队入长江,狂风骤起,主船偏舵卡死。周匡正抓撬杠跃江,凭水师经验摸索,终将舵叶撬开。误入南唐竹签阵,郑弘毅急令放帆减速,众水手奋力划桨,转出危途。
傍晚七船搁浅浅滩,他集十余船工撑篙,号子声中挪船出滩。夜静,惟闻喘息。次日冰雹如拳,砸船板砰砰作响。
向宗彦令靠岸,周匡正急呼:“江岸陡峭,抛锚更险!”
话音落处,狂风掀动副船,十九岁船工抓桅缆自救,众人惊出冷汗。
第五章 洛城厚待
洛阳天街,隋帝规划暗合星象,唐时更成繁华纽带。上元节张灯结彩,商贾云集,丝绸茶叶与域外香料交汇。
冯道指向天津桥南:“武周时,李昭德、阎知微皆殒命于此。”
向宗彦震撼:“权力场竟如此酷烈。”
冯道叹:“天街既是盛世舞台,亦是权力祭坛。”
走上天津桥,二人共鸣:它承载隋风唐韵,见证繁华与血腥,终是文明融汇的见证者。
第六章 焕然潭州
马殷凝视潭州民居,决意扩建都城。青铜编钟鸣,工匠云集。湘江商船载木,号子与江声交织;城外窑火昼夜不息,工匠摔泥制瓦,汗珠凝霜。
金秋十月,十六里新城墙崛起,青砖包夯土,高逾三丈。朝阳下城门开启,贩夫走卒、文人墨客赞叹不绝。河道如带,画舫穿梭;街道齐整,官署商区分明。
马殷宴群臣,高郁展开黄绫:“设长沙府,辖二十九州,立六部,仿中原建制。”
向宗彦立于班列,新赐玉带泛光,深知潭州正焕新生。
第七章 五溪英豪
五溪山民,源溯远古巫咸,秦汉时拒汉廷,魏晋融流民。唐设羁縻州,彭瑊父子经营溪州,至彭士愁已辖二十余州。
马希范改怀柔为苛税,山民不堪,彭士愁借后蜀支持反楚,天福四年八月,率万兵攻辰、澧二州,焚镇掠民。
拓跋恒谏马希范:“先平后抚。” 刘勍、廖匡齐、向宗彦率军迎战。
向宗彦请战:“我为武安军衙前使,或可劝降,免生灵涂炭。”
第八章 沅水逆旅
沅江回流石段,明滩暗礁密布,风势诡谲。向宗彦望老艄公掌舵,叹:“兵书未载此等险。”
忽闻惊呼,三艘漕船撞礁倾覆,军械粮草沉江。廖匡齐跃水救卒,呛水仍挥手:“靠岸!”
申牌时分,船队泊天然港汊,结筏成营。当地百姓送热粥:“马大王通商路,才有今日温饱。” 向宗彦接过,知民心是最稳船锚。
夜宿船阵,渔人老周赠朱砂:“洒船头,避水鬼。”
向宗彦望着江面,明白沅水险,不及人心叵测。
第九章 辰澧攻守
辰州城头,田好汉督战,礌石箭雨倾泻。南楚军蚁附攻城,廖匡齐持长枪登云梯,枪尖破敌喉,血溅甲胄。城头滚油泼下,士兵惨叫坠落,廖将军臂受创仍冲锋。
向宗彦观战局,对刘勍道:“夜袭东南角,彼处火区有隙。”
三更,三百死士泅水登岸,燃火箭射城。火借风势蔓延,田好汉救火忙,东门防务松动。廖匡齐、向宗彦分兵杀入,巷战惨烈,血染红石板。
田好汉率残部遁往码头,辰州终破。刘勍望城头楚旗,忽觉箭囊沉重。
第十章 乌龙僵持
九龙墩山道如九龙蜿蜒,每段皆有陷阱。南楚军攻至第三哨寨,滚木礌石如银河倒泻,士兵坠崖,血溅嫩叶。
刘勍掷头盔,灌酒叹:“楚王催‘克期平乱’,可这山……”
向宗彦捡带血箭镞,其上图腾狰狞:“硬拼无谓。彭士愁恃险,却缺粮草。不如围而不攻,待其自溃。”
雨雾中,双方僵持。南楚军营瘟疫蔓延,药石难阻减员。
刘勍终下令:“退往天门县,整兵再图。”
大军撤时,向宗彦回望九龙墩,知此退非怯,乃为久战之计。
第十一章 春雨鏖兵
雨雾锁乌龙,彭士愁骑兵突袭楚营。五溪山兵如鬼魅,毒箭啸叫,楚兵惨叫不绝。
向宗彦令缩营固守,亲率精锐夜袭敌巢。三更,三百死士分三路:一路纵火,一路冲杀,一路接应。火光冲天,山兵溃乱。
向宗彦挥剑斩将,却见尸横遍野,忽生悲悯。黎明,楚营暂安,他对刘勍道:“战损惨重,不如议和。”
刘勍沉默,终点头。春雨洗战场,血水入泥,向宗彦悟曰:胜利若以白骨堆砌,纵胜亦悲。
第十二章 和平会商
湘仲驿站,向宗彦展《复溪州铜柱记》,彭师暠指尖摩挲纸角:“‘渐为边患’句,刺耳。”
向宗彦释曰:“实录方显诚意。”
谈及铸柱,彭师暠蹙眉:“工银八千两,五溪难承。”
向宗彦笑:“各担其半。柱成,五溪工匠名刻柱基,此非施舍,乃万世功业。”
暮色中,彭师暠割发系纸,向宗彦解玉佩压之。“五溪契约见血发,楚人物信见玉心。”
江风穿窗,似传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第十三章 精铜成柱
御龙寨冶场,二十六座土炉如铜狮蹲伏。彭士愁掌坩桶,向宗彦执木杖,铜汁赤白如火龙入范。开范时,柱声如磬,余韵绕谷。
七月望日,基座、顶盖铸就,楚王赐万枚 “乾封泉宝” 藏柱中。
巫师祭三牲,老錾匠落第一凿,铜声清越。
向宗彦记:“天福五年秋,铜柱始镌,吾心惴惴如悬丝。”
他知此柱非镇物,实乃桥跨楚溪,纽连今古,让刀兵化玉帛。
第十四章 辰州莲花
莲花池山寨,依形就势,山如莲开,寨墙半卷半舒。主街青石铺就,两侧沟渠通山涧。
互市滩上,苗妇售茶蜜,汉商列绢布,盐堆似雪。
向宗彦立寨门,望苗汉兵共守:前排藤甲持镰,后排铁甲执戟。内宅 “怀柔” 匾下,地图标酉水苗寨,朱砂圈示兵力所及。
张文卿问:“苗汉如何相安?”
向宗彦答:“互教技艺,通婚赠镜,不分族属,只论心诚。”
山风拂铜铃,似唱和谐歌。
第十五章 雪原拼杀
辰州莲花池夏夜,风带潮湿腥味。向宗彦在油灯下展阅急报,指节泛着冷白。
石重贵拒向辽称臣,耶律德光挥师南侵,战火迫近。潭州兵部征召令至,向宗彦取 “寒锋” 刀与 “冰影” 剑,月光照刃如银线。
黎明,他写下 “辰州稻熟,宗彦当归”,披甲上马。妻儿递来平安香囊与铜铃,岳父母伫立目送。
北地烽火中,他知此去,需以刀剑护中原,如雪原寒梅,于血与霜中绽放风骨。
第十六章 英烈永在
辰州莲花池晨雾如纱,十六亲兵扛赤漆棺椁归来,玄色斗篷沾泪似血。
寨民跪迎,老妇挥艾草成挽幛。
灵堂内,张艾妹扣棺恸哭,向拾撞棺呼父,向琼泪落如溪。
彭士愁率酋长以刀划面,血与泪滴衣袍。
夜阑,张艾妹将香囊与铜铃沉莲池,水波载其漂向沅江。
群山静默,松涛呜咽,似在传唱:忠魂虽逝,如铜柱永立,光照千秋。
第十七章 我的湘西
湘西之魂,不在奇峰异水,而在人文荟萃。五溪流域,峒歌与汉曲和鸣,苗织共湘绣比艳。
向公宗彦以通婚联姻化畛域,以贸易通商结同好,让武陵山下美丽与和谐共舞,酉水河畔文明与野性交衔。
溪州铜柱,非仅镇疆之器,更是民族和解的见证;辰州莲花寨,不只是军事要塞,实为多元共生的家园。
这片土地,因先辈的包容与坚守,终成文明交融的沃土。
第十八章 湘西的我
我与湘西,是魂与土的相拥。
踏过沅水滩涂,触摸铜柱斑驳,方知和平从来不是偶然 —— 是向公们以剑为笔,在雪峰酉水间写下的史诗。
看苗家姑娘织锦,汉家匠人打铜,才懂 “共生” 二字的重量:不是同化,而是各美其美。
当晨雾漫过莲花寨,芦笙与书声交织,便明白:我是湘西的儿女,湘西亦是我心中永不褪色的图腾,血脉里流淌着它的坚韧与温柔。
书后的话
作者简介
~
台北张教授手持任见《曹操传》台湾版
~~
1.多位北大博士推荐:任见先生的《大唐上阳》(15卷),与众不同的认识价值。
2.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3.后山学派杨鄱阳:任见先生当年有许多思想深邃、辞采优美的散文在海外杂志和报纸发表,有待寻找和整理。
~~
~
《向宗彦传》第十三章 精铜成柱61
《向宗彦传》第十二章 和平会商60
《向宗彦传》第十二章 和平会商59
《向宗彦传》第十二章 和平会商58
《向宗彦传》第十二章 和平会商57
《向宗彦传》第十二章 和平会商56
《向宗彦传》第十一章 春雨鏖兵55
《向宗彦传》第十一章 春雨鏖兵54
《向宗彦传》第十一章 春雨鏖兵53
《向宗彦传》第十一章 春雨鏖兵52
《向宗彦传》第十一章 春雨鏖兵51
《向宗彦传》第十章 乌龙僵持50
《向宗彦传》第十章 乌龙僵持49
《向宗彦传》第十章 乌龙僵持48
《向宗彦传》第十章 乌龙僵持47
《向宗彦传》第十章 乌龙僵持46
《向宗彦传》第九章 辰澧攻守45
《向宗彦传》第九章 辰澧攻守44
《向宗彦传》第九章 辰澧攻守43
《向宗彦传》第九章 辰澧攻守42
《向宗彦传》第九章 辰澧攻守41
《向宗彦传》第八章 沅水逆旅40
《向宗彦传》第八章 沅水逆旅39
《向宗彦传》第八章 沅水逆旅38
《向宗彦传》第八章 沅水逆旅37
《向宗彦传》第八章 沅水逆旅36
《向宗彦传》第七章 五溪英豪35
《向宗彦传》第七章 五溪英豪34
《向宗彦传》第七章 五溪英豪33
《向宗彦传》第七章 五溪英豪32
《向宗彦传》第七章 五溪英豪31
《向宗彦传》第六章 焕然潭州30
《向宗彦传》第六章 焕然潭州29
《向宗彦传》第六章 焕然潭州28
《向宗彦传》第六章 焕然潭州27
《向宗彦传》第六章 焕然潭州26
《向宗彦传》第五章 洛城厚待25
《向宗彦传》第五章 洛城厚待24
《向宗彦传》第五章 洛城厚待23
《向宗彦传》第五章 洛城厚待22
《向宗彦传》第五章 洛城厚待21
《向宗彦传》第五章 洛城厚待20
《向宗彦传》第四章 险途茶使19
《向宗彦传》第四章 险途茶使18
《向宗彦传》第四章 险途茶使17
《向宗彦传》第四章 险途茶使16
《向宗彦传》第三章 高门试玉15
《向宗彦传》第三章 高门试玉14
《向宗彦传》第三章 高门试玉13
《向宗彦传》第三章 高门试玉12
《向宗彦传》第三章 高门试玉11
《向宗彦传》第二章 奔赴战火10
《向宗彦传》第二章 奔赴战火09
《向宗彦传》第二章 奔赴战火08
《向宗彦传》第二章 奔赴战火07
《向宗彦传》第二章 奔赴战火06
《向宗彦传》第一章 头角辉光05
《向宗彦传》第一章 头角辉光04
《向宗彦传》第一章 头角辉光03
《向宗彦传》第一章 头角辉光02
《向宗彦传》第一章 头角辉光01
《向宗彦传》代序:历史之声
《向宗彦传》简介+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