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赵瞳 邱茜
凌晨4时,吉林通化集安市清河镇内的中国·清河澳洋野山参国际交易市场,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每月逢1日、6日开市,这里便客商云集,热闹非凡。
吉林是中国人参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的60%、世界的40%。2024年,吉林人参产业综合产值突破800亿元。作为全国最大的野山参交易中心,每年超过5000吨人参从澳洋市场远销国内外,年交易额超过60亿元。
千亩林下参,十万百草王。在长白山腹地的广袤林地间,一株株人参顶着露珠、迎着朝阳蓬勃而生。
从“萝卜价”到“林下‘金’”:人参法庭的保驾护航
“过去花好价钱也不一定能买到好东西,那谁还愿意花这个钱呢?”通化立盛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绍峰感叹,过去市场乱象丛生。“人参卖出萝卜价”,曾是通化人参产业最痛的伤疤。
转机出现在2023年。通化市将人参产业列为重点打造的千亿级优势产业之一。政府重拳出击,“打假”与“扶正”并举。
通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强化“三个规范”确保人参“货真价实、优质优价”:规范人参检验鉴定行为,依法对检测机构和鉴定机构实施监督检查;规范人参市场经营行为,指导商户做好明码标价、规范标签标识等工作;规范人参网络经营行为,对在电商平台销售人参的商户下发《吉林人参网络销售信用承诺书》。
如今,优质人参卖出优价已成为常态。政府对市场乱象加大力度开展监管整治,市场环境明显净化,“问题人参”已无处遁形。
法治护航对通化人参产业健康发展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2025年3月6日,吉林省首家聚焦单一产业的政法联合体——集安市人参产业法治服务中心正式揭牌运行。
“人们都亲切地称它是‘人参法庭’。”集安市人民法院清河人民法庭庭长周加历表示,该中心实行“1+4+N”工作模式(一个平台、公检法司四个部门窗口、N个联动部门),为参农、参企、参商提供全流程、全链条、一站式法治服务。
法治力量的下沉,有效净化了营商环境,促进了市场交易量和入驻率的提升。“法治部门就在市场身边,提供贴身服务,极大提升了本地和外地商户的经营信心。”周加历透露,未来还计划通过各乡镇综治中心平台,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更偏远的产区,解决空间距离带来的服务难题。
从“看护”到“智管”:电子围栏里的“数字哨兵”
在通化市东昌区某林下参地,阳光透过密林洒下斑驳光影,参农汪太东正用手机查看电子围栏的实时画面。屏幕上,由多个摄像头组成的“连环看”系统,无声守护着这片价值不菲的参地。
“以前最怕野猪和盗采,年年得雇人看护,费时费力。”汪太东说,“现在政府设立了电子围栏,负担减轻不少。”他指着屏幕说:“一旦有异常,手机马上会收到提示,我们能第一时间处理。”
“数字哨兵”,是通化市“好林、好种、好法、好品牌”的“四好”发展中“好法”赋能体系的核心。目前,全市已接入电子围栏设备10套,覆盖溯源参地6块。高点位摄像头监控森林火灾,中点位防范野生动物和人为破坏,低点位则监管参农是否进行人工干预,确保林下参“自然生长、无人打扰”。
据介绍,通化人参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是东北地区第一个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也是全国第一个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种植地块全生命周期智能识别和管理平台项目,可以实时了解当地人参生产总值、总产量、总种植面积以及林地、参龄等情况,实现县乡两级穿透,对人参全产业链发展情况实现实时跟踪,是通化人参产业转型发展的“数字化大脑”。
如果说电子围栏是守护人参品质的“第一道防线”,那么全链条溯源体系则是通化人参品牌的“数字身份证”。
在通化人参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的“溯源体系”模块,一条清晰的链条徐徐延展:地理环境、种植监管、采挖、转运、加工、检测、包装、销售、物流——九大环节,环环相扣。消费者只需扫描产品上的溯源码,便能“穿越”时空,看到这根人参的“前世今生”,从而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从“深山”到“课堂”:人参文化的破圈之旅
“小朋友们,我手上拿的是百草之王——人参。”通化市辉南县,一场别开生面的“萌娃中医”课堂正在进行。讲师拿着一根人参,向孩子们讲解。孩子们围坐一圈,不时提问。
“我们不仅要卖人参,更要传播人参文化。”辉南县颐楚新质养生馆总经理费文广说。他的养生馆不仅开设药膳课程,还组织亲子游到林下参基地实地参观,体验采挖乐趣。
一种“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正悄然改变人参文化的传播方式。
在通化市柳河县云岭野山参保护区,“参把头”孙良珠带领游客穿行林间,寻找那藏匿于腐叶与树根之间的“百草之王”。这是他们精心打造的“放山”文化体验项目——在不扰动核心参区的前提下,通过还原传统“寻参”仪式,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人参与山林之间的古老羁绊。
“我们一家子来的!能真正走进大山,在‘参把头’指导下寻参、抬参,体验一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放山规矩,这感觉太棒了,下回还来!”来自北京的某旅行团成员王女士激动地说。
柳河县云岭野山参保护区,是吉林首批中医药健康旅游试点基地。在这里,云岭野山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不仅科学护育林地中自然生长的人参,更以人参为核心开发沉浸式文旅项目。为了让传统文化可感可触,园区特别规划了专属体验区,由专业人员引导游客模拟完成“喊山”“压山”“贺山”等传统流程。所采挖的人参为低年份林下参或企业定向培育用于研学体验的参苗,既保证生态可持续,也让参与者真正理解“取之有道、敬天惜物”的放山智慧。
当文化的根脉与现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吉林人参的故事便不再局限于山林与市场。它走进课堂,植入童心;它融入旅游,激活乡村;它串联起历史记忆与未来想象。
从凌晨灯火通明的“人参大集”,到数字技术守护的林下参田;从法治护航的交易市场,到课堂与山野间传承的人参文化,吉林人参正走出深山密林,迈向更广阔的天地。这不仅是一条产业转型升级的突围之路,更是一场品质、诚信与文化的全面重塑。
在法治保障、科技赋能与文化浸润的共同推动下,吉林人参已不再是沉寂山野的“百草之王”,而成为带动乡村振兴、走向世界的“金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