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网友向「一只互金鹅」晒出准备在支付宝借呗(信用贷)贷款30000元的页面。
页面显示,贷款30000元,将赠送3斤助农大米,客户将节省利息1143.35元。
截图来自借呗,「一只互金鹅」经本人同意发布
既送大米,还降利息。
看起来真是满满福利,还有助农的美好善意。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客户都有此活动。一般活动都是筛选部分客户参与。
多年以来,存款送米面粮油就是银行吸引储蓄客户的一种常见活动手段。
不过,2018年,人行和当时的银保监会联合发布过《关于完善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到银行不得采取七种手段违规吸收和虚假增加存款。其中第一项就是“银行不得违规返利吸存,通过返还现金或有价证券、赠送实物等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
在贷款市场中,送大米这种实物活动,似乎少见。
有银行人士坦言,对于贷款客户而言,核心痛点就是利息成本。
因此,一般最直接的优惠方式,就是直接作用于核心成本的降利率、发放利息优惠券、延长免息期等。
本次,蚂蚁信用贷打上送助农大米的活动,又叠加了利息优惠,看似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客户双重福利。
确实能吸引到一些客户的注意。
不过,上述截图的用户告诉「一只互金鹅」最后并未借这笔款。
“因为感觉这笔贷款的利率也并不低。”
01 筛选价格不敏感客户
「一只互金鹅」粗略测算了这笔贷款的真实利率情况。
按照客户截图显示,贷款30000元,分12期还款,每期还款2732.55元,年化利率大约为16.75%。
但页面也显示了,这是参与了活动,节省掉了1143.35元的利率。
如果把这1143.35元加进利息,也就是用户不参与活动的真实综合年化利率实际达到23.38%。
基本卡在年化利率24%红线左右。
这种真实定价较高,再通过做活动(打折)让客户以为享受了优惠的策略,与电商平台常在“618”、“双11”提价以后又给客户打折的思路类似,都是利用客户追求划算的心理。
不管是电商购物还是贷款,对“高价格”敏感,对“收益”愉悦。
当客户聚焦于“节省了XXX元”时,会产生一种获得感的愉悦,从而冲淡了对实际支付成本的审视。
对于贷款平台而言,似乎也能通过这套精妙的“客户筛选”机制,实现利润最大化。
换言之——平台可以借此筛选出“对价格不敏感”的客户。
这些客户或许没有意愿到多个平台比价,看到“优惠”和“节省金额”,并且叠加了一些实物福利的直观数字,就觉得已经“够划算”了。
这部分客户可能更注重借款的便捷性、速度和额度。
02 资金方不知情活动
更有趣的是,「一只互金鹅」向两家与蚂蚁信用贷合作的银行咨询该活动,均表示对此活动并不知情。
所以,活动中的赠送大米最终是由谁补贴?
「一只互金鹅」暂时未知。
“蚂蚁对客户的定价可能是年化18%,但是他们会有利率打折的促销活动。最后为客户放款的利率是10%左右,这个利率是放款时,我们才知道的。”一位蚂蚁信用贷合作银行人士坦言。
在蚂蚁借呗(信用贷)业务背后,一个核心矛盾在于定价主导权。
也就是说,利率定价往往由蚂蚁这个平台方来决定。
倘若银行不认可该定价,其风控手段实则只剩下“拒绝放款”这一种刚性选择,这在商业合作中几乎不可行。
这一流程背后其实暴露出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银行未能真正行使自主风控权,仅仅被动依赖平台方的风控结果。
最近几年,监管在很多文件中都提到“银行自主风控”的要求。
比如4月的“助贷新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也提到了商业银行要细化自主风控的要求,要自主开展风险评价与审批。
去年的“54号文”也提及三类银行要坚持全流程管理,提升自主风控能力……银行应当加强互联网贷款的统一授信管理,多渠道收集并充分核实借款人信息,统一核定授信额度。
当前互金市场,真实的情况如上所述——
银行在和平台合作中,至少目前,仍然无法自主定价。本质上,也就不存在银行自主风控。
这也是目前互金市场一个巨大的现实矛盾。
不管是互联网大厂的贷款板块,还是互金公司以及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业务,都是一种平台业务。
平台方在前端获客、主导风控,甚至负责贷后,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作为资金方滑向了“资金通道”的角色。
失守了定价权。
这背后的风险问题本文不再赘述,这也是为什么助贷相关政策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格的原因。
回到蚂蚁这个“助农大米+利息优惠”活动,一般互金公司其实也没有承担此成本的能力。
但对于银行而言,似乎也可以借鉴这种活动模式来完成普惠金融+助农经济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