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条视频,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坐在空荡荡的客厅里,对着镜头苦笑。
“我这房子,三年前买的,现在跌了一百万。每个月还一万多贷款,老婆说要离婚,我都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
评论区里,几乎全是共鸣。
有人说:“一样啊,我房子还没装修,市价已经比当初便宜五十万了。”
还有人说:“买的时候是人生的高光,现在成了心头病。”
是啊,这两年,网上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有人断供,有人想卖卖不掉,有人熬到抑郁。曾经拼命上车的人,现在几乎都在问一句:还要不要继续供?
我有个朋友小刘,2021年在成都买房,总价220万,月供8500。那时候他信心满满,说“房价不会跌的”,贷款时还特意选了30年。
结果这两年一来,行情冷了,房价跌了几十万。公司业绩不好,他的工资从一万多降到七八千。
上次见面的时候,他一脸疲惫地说:“每个月发工资第一件事就是还房贷,剩下的钱勉强生活。孩子还要上幼儿园,根本不敢生病,不敢出门玩。”
我问他:“想过卖掉吗?”
他说:“卖掉?得亏几十万,我哪敢卖。那不就白干几年了?”
身边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
我同事小张刚结婚一年,也在供房。每天一进公司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心情不太好,我房子又降价了。”
她老公工资还行,但孩子要上学、双方父母都得贴补。她说,现在每个月除了交房贷、买奶粉、交物业费,连吃顿好的都得犹豫半天。
我笑着说:“那你们就少出去吃,自己做。”
她摆摆手:“做饭也得花钱啊,菜都涨价了。”
其实别说他们,我自己也好不到哪去。房贷每个月1万4,老公工资8500,我9000。每个月一交完房贷,剩下的钱要养三个孩子,交水电、交学费、买菜,根本不敢乱花。
有时候看到网上说“房贷时代的年轻人,活得像在跑步机上”,我特别有感触。跑得再快,也只是原地打转。
现在的大环境,谁都不容易。房价跌了,工资涨不动,工作还随时可能丢。网上那些“断供群”、“卖房自救”的帖子越来越多。大家都在焦虑,都在熬。
有人说买房是为了家,可现在,家成了最大的负担。
朋友圈里一个朋友发了一句话,我印象很深:“房子不是安全感,是牢笼。”
底下几百条评论,全是唏嘘。
我有时候也在想,我们那一代人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房子成了所有人焦虑的根源。以前父母那辈觉得有房才算成家,现在我们也这么信,可时代变了,债务和焦虑却留给了我们。
我老公有时候开玩笑说:“要不我们把房子卖了,去租个便宜的?”
我叹气:“现在卖了亏一百万,你舍得吗?”
他沉默了。我们都知道,这事说归说,真卖不掉。
现在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工资卡里的余额,再看看还款日。晚上躺在床上,还在盘算:下个月要不要省点电费,孩子的补习班要不要先停。
生活好像被房贷切割成一段段时间。一个月一个月地供着,看似在前进,其实只是被数字推着往前走。
网上有人说:“以前没房,羡慕有房的人;现在有房,只羡慕没贷款的人。”
太真实了。
贷款买房的那些人,现在大多都活得小心翼翼。有人还在撑,有人已经断供,有人开始卖房逃离。大家都在咬牙,都在说“再坚持一年”,可这一年又一年,根本看不到尽头。
这几年让我彻底明白,买房从来不是人生的终点,它只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一种背着几十年债、被房价和利率绑架的生活。
有人说,时间会治愈一切。可对于还房贷的人来说,时间不是治愈,是还款周期。
贷款买房的那些人,现在都一样。白天笑着工作,晚上默默算账。嘴上说着“生活会好起来”,心里却都清楚——真正的轻松,大概早就和房子一起,留在了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