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All in AI”俨然已经成为了科技企业的时尚单品。日前知名流媒体巨头Netflix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但营业利润率远低于预期导致其股价在盘后跳水,跌幅更是一度达到7.5%。

或许是为了给投资者吃下一颗定心丸,Netflix方面在致投资者的信中表示,他们完全有能力有效利用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发展成果。
作为文化娱乐领域的代表,Netflix这一番表态的潜台词,无疑是他们对于AI的态度是支持、而非抵制。不过Netflix似乎对于“All in AI”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所说的全力投入AI,指的是将AI作为辅助创作工具,而非转向AIGC。
Netflix CEO特德・萨兰多斯在此次财报电话会上表示,“AI确实能为创作者提供更先进的工具,从而提升我们用户的电视/电影观看体验,但如果你本身并不具备出色的叙事能力,那么AI也无法自动让你成为一位伟大的故事讲述者。”
所以问题就来了,为何Netflix对于AI的态度会如此审慎呢?
即便Netflix确实需要用AI这个概念来稳住投资者,其实也不会轻易承诺直接使用AI生成内容。在Netflix的视角下,AI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它的作用是帮助创作者用更快、更好、更创新的方式讲故事。虽然同为“美股七姐妹”,但Netflix与其他六家截然不同,与其说他们是一家科技公司,不如说更类似于传统的好莱坞制片厂。

如果Netflix直接使用AI生成影视内容,无异于是饮鸩止渴。这是因为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高质量的人类创意内容极为稀缺上,Netflix显然也不例外。他们当初之所以能在好莱坞的敌视中崛起,靠的就是精准推荐和基于受众洞察的原创能力,以《纸牌屋》、《女子监狱》、《怪奇物语》为代表的高水准自制剧,才是这家公司杀出重围的关键。
即便到了流媒体已经登堂入室的时代,Netflix重新振作也是以《鱿鱼游戏》为契机。高质量内容才是Netflix吸引用户订阅的关键,哪怕Netflix开始打击“免费共享账号”,进而全面拥抱广告,优秀的剧集内容依然是他们换取用户的停留时间,再将用户时间打包卖给广告商的不二法宝。
Sora、即梦、可灵等AI视频工具对于Netflix更像是“毒苹果”,因为它们正在重构大众对于内容成本的评价体系。相信老影迷一定对于“视觉大片时代”这个词不陌生,张艺谋导演在2002年上映的首部古装大片《英雄》成为了华语电影商业化的开端。此后十年,大制作、大规模、大场面的“大片”一度曾主宰华语影坛。

大投资代表的华丽视听语言提供了价值感,并成为观众愿意掏钱买票的核心驱动力。如果大场面不再稀缺,或者说高质量内容不再鲜见,注意力的通货膨胀自然便会出现,“哈耶克的大手”就要发力了,内容的价格必然就会趋近于零。当人人都是高水平的创作者时,“内容消费”这个词便失去了意义。
一旦这一天真的来临,Netflix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换而言之,AI视频产品其实是Netflix的大敌,维持高质量内容的稀缺性才更符合这家公司的利益。
既然如此,Netflix又何必要拥抱AI呢?其实Netflix选择用AI来提升内容制作效率属于“活在当下”,是以牺牲长期利益为代价,来讲一个资本市场爱听的AI故事。可如果拒绝AI,Netflix恐怕会立刻就会陷入类似三年前的至暗时刻。

根据尼尔森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时Netflix的剧集占据了超过80%的流媒体时间,可现在只有不到50%。亚马逊、迪士尼、苹果、HBO Max等竞争对手固然在缓慢蚕食他们的市场,可来自YouTube的挑战已经成为了Netflix迫在眉睫的威胁,自2023年年初以来,YouTube的收视份额就一直超过Netflix。
同时,含广告订阅会员的增长潜力消耗殆尽,投资机构更是预计Netflix今年的广告收入约为39亿美元,仅相当于YouTube的1/10。然而在《华尔街日报》的相关报道中,Netflix的内部目标是到2030年让年收入增长一倍,市值更是要达到一万亿美元。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Netflix加入万亿美元俱乐部除了又双叒叕一次提高订阅服务价格,恐怕就只能靠AI来增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