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多家消金公司近期接监管部门窗口指导,要求新增贷款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过20%,有地方监管部门要求立查立改,亦有地方给出新增和存量业务整改时间表。
由于消金公司为助贷机构的重要资金方,新规出台预计将对助贷业务形成较大影响。
当地时间10月28日,多家开展助贷业务的美股金融科技公司股价整体下跌。截至收盘,乐信跌23.21%、信也科技跌9.76%、奇富科技跌13.92%、嘉银科技跌10.40%、陆金所控股跌9.97%、宜人智科跌8.47%、小赢科技跌6.10%。
根据从业人士提供的信息,此次监管窗口指导,除了综合息费和担保增信,也对消保工作等提出要求,具体来说:
1)个人综合息费压降到20%
根据此次监管的窗口指导意见,要求个人综合贷款利率降低到20%以内,更长远要压降至18%。不过,目前公开的内容来看,许多细节尚未明确,比如20%是利率上限还是平均,被监管的主体范围也需要监管进一步明确。
行业对于20%的贷款利率上限也是表述不一。
有银行系消金公司人士表示,20%是IRR(内部收益率),包含融担费用的全成本。也有头部消金公司人士表示,具体细则还在讨论中。亦有助贷平台人士称,“听说是APR(年化利率)”。
2)担保增信占比不得超25%
在此前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中,新增了多项监管指标要求,其中包括:担保增信业务余额不得超过全部贷款余额的50%。而根据此次指导意见,监管要求担保增信业务余额继续压降至全部贷款余额的25%。
助贷主要分为两类主流模式,一类是增信模式,一类是分润/导流模式。从此次指导意见来看,监管旨在鼓励消金公司从事自营或分润模式,降低对担保机构的依赖。
显然,上述指导将会对消金行业带来不小的影响。
有不便具名的消金机构人士直言,那些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弱、专业能力不足的机构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这个过程虽然会带来短期的阵痛,但长期来看,通过提升行业整体专业度,无疑将促使市场回归更加规范和健康的轨道。在此番市场出清的过程中,风险开始从体系内最薄弱、适应性最差的尾部机构,逐步向中型机构,甚至向上游的银行机构蔓延。这种传导可能体现为合作链条断裂引发的资产质量压力、风险共担机制下的损失分担,以及整体市场信用环境的收紧,构成了当前阶段不容忽视的挑战。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亦表示,若消息为真,行业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行业分化加剧、继续出清,利好风控能力强、资金成本低的头部机构,以及流量大的头部助贷机构。对行业来说,还将推动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和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化,真正开始探索进行风险定价。对客户端来说,监管也旨在进一步降低用户端的压力,使借款人受益。
来源:经理人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