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普京在10月29日的政府会议上指出,俄罗斯渔民捕到的鱼应该优先供应给国内市场,以便让俄罗斯民众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到新鲜的鱼类产品。普京强调,俄罗斯拥有“独特的生物资源”,不仅需要关注捕捞的数量,还要确保渔获能够顺利地加工、运输,并有效地进入国内市场,最终让消费者在各地都能买到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水产品。
普京在会议上再次明确表示:“我想强调,俄罗斯拥有独一无二的渔业资源,问题不仅仅在于捕捞,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渔获进行加工,运送到全国各地的市场,让各地居民都能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到优质的水产品。”他的这一番话,实际上是在回应近期国内海产品价格上涨和“出口优先”的问题。大量来自俄罗斯远东和北极地区的渔获被出口到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而俄罗斯本国的沿海城市却出现了“鱼比肉贵”的情况,令民众感到不满。
这背后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俄罗斯的鱼产量很大,但普通民众却难以负担。原因在于,优质的鱼类大部分都被出口到海外,而留给国内市场的鱼量少且价格高。
普京的表态可以理解为:“不要总想着通过出口赚取外汇,首先要保证本国民众能够吃到好鱼。”这就像家里有一个渔夫,他每天把捕到的好鱼卖给别人赚取外汇,但家里的孩子只能吃冷冻的鲱鱼。普京的意思是:“首先要保证家里人吃得上新鲜的鱼!”
背景:俄罗斯面临“富鱼穷民”的困境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国家之一,每年捕捞量超过500万吨,主要渔区包括远东的堪察加、萨哈林和巴伦支海。然而,俄罗斯的国内市场长期存在“出口优先,内销不足”的问题。俄罗斯捕捞的鱼类大多直接运往亚洲市场,这样既能赚取外汇,又导致国内市场的鱼类供应不稳定,运输成本高。尤其是在大城市,鱼类价格不断上涨,消费者对“本国的鱼买不起”这一现象感到抱怨。
俄罗斯媒体曾报道,一公斤远东鳕鱼的出口价格大约为2美元,而在莫斯科零售市场上的价格可超过800卢布(约合8美元)。其中的巨大差价,主要被运输、冷链和中间商所吞噬。
分析:普京讲话背后的三重信号
① 经济信号:稳定物价,安抚民心
近年来,俄罗斯的食品价格持续上涨。普京多次批评国内企业“过度出口、忽视内需”。此次他特别提到渔业,既是经济调控的信号,也是安抚民众情绪的一项措施。毕竟,鱼类是俄罗斯人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民众的生活感受。
② 产业信号:推动渔业加工链回流
普京强调了“加工与运输”问题。这意味着,俄罗斯可能通过政策手段(如征收出口税或对内销提供补贴)来促进渔业加工企业留在国内,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减少对外依赖。这一举措与俄罗斯近年来提出的“进口替代”和“经济自主”战略息息相关。
③ 政治信号:展现政府的掌控力
在国际制裁的压力下,俄罗斯政府希望通过关注民生问题来展示自己的掌控力。这样可以让民众感受到,即便面临西方的持续制裁,俄罗斯仍然能够确保本国人民吃到自己的鱼、喝到自己的牛奶,甚至加油不成问题。这种信息是一种“内部信心工程”。
然而,尽管普京的话语充满力度,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渔业公司更倾向于将鱼类出口,因为这能带来更高的利润和更快的回款。如果真的想让鱼类价格降到民众能够接受的水平,政府就必须补贴运输成本、限制出口,并提高冷链效率。否则,老百姓的餐桌上可能还是会面临那句“俄罗斯的鱼,贵得像黄金”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