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有人用1欧元买下18架战斗机。你没听错:在欧洲的防务圈里,这种“廉价大手笔”不仅不常见,而且背后隐藏的棋局,比你想象的还复杂。
本月,海牙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峰会上,罗马尼亚国防部长宣布,罗马尼亚国防部与荷兰政府签署合同,以象征性的1欧元价格,从荷兰手中“获得”18架F‑16 战斗机及相关设备。
这些战机,将专用于训练用途,罗方公开表示:其中一部分训练名额,留给了乌克兰飞行员。
荷兰早在2024年12月宣布,其皇家空军已完成从F‑16向更先进的F‑35战机的替换。于是在废旧F‑16“淘汰”后,为了使这些飞机不至于闲置,荷兰与罗马尼亚签下了意向协议。

光看这“1欧元”的数字,就足够让人眉毛抖起来。但抬头再一看:这背后的逻辑,既冷静又火热。
罗马尼亚拿下这批飞机,表面上是“超值捡便宜”,但实质上是抢占了一个位于东欧、背靠黑海、防务日益紧张的战略位置:这18架战机成为其空军训练体系的补充,同时强化其作为区域“F‑16培训中心”的角色。荷兰则借此避免让这些退役飞机闲置,同时借助盟友体系,将其“旧战机”变成新的战略工具:培训、合作、影响力。
对乌克兰而言,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转折点:罗马尼亚训练设施开放给乌克兰飞行员,这意味着乌克兰不再只是等待装备,而是得到一个能够真正“训练、起飞、成长”的平台。训练难、后勤难、时间长——这是外界反复强调的事实。
但是,这场“买下战斗机”的戏码,也不能只看表面。训练用途固然被强调,但装备的维护、零件、培训体系、地面支持、战备状态……这些都不是“1欧元”能真正包办的。正如某些分析指出,这可能将成为罗马尼亚空军的“好戏”与“负担”并存。

从战略角度看,这一笔交易隐藏了几个值得驻足反思的点:
在当前俄乌冲突背景下,北约东翼国家的防务姿态正不断升级。罗马尼亚通过此举强化其空军训练能力,也强化了其在北约地图上的活跃角色。
荷兰虽然“卖”得廉价,但其真正目的是通过修整旧装备、转移负担,同时升级自身到F‑35时代。这种“旧换新、旧物利用”的链条,是北约内部防务体系运作的一个缩影。
将训练资源向乌克兰开放,不仅是援助,更是一种“培养盟友、增强伙伴”的长期思维。战机交付之前,训练往往是硬骨头。把训练基地设在罗马尼亚,更接近战场、更贴近东线。这意味着地缘政治的实用化。
然而,培训毕竟只是第一步。若训练出来的飞机/飞行员不能很好投入实战、不能获得持续后勤支撑、不能融入战区体系,那“便宜”也可能变成“沉重”。
你可能会想:罗马尼亚捡了个大便宜?也许。但便宜背后,是防务体系重构、是地缘格局变动、是战争准备路径的一部分。你也可能会问:乌克兰能不能通过这条路径迅速增强空军?尚未可知。因为飞行员训练、战机维护、后勤链条、实战应用,每一步都复杂。

这桩“1欧元”交易,就像一枚棋子,在欧洲防务棋盘上滑入低速,却带动中速、高速多条线索:空军培训的重心东移了、防务合作的广度扩展了、盟友的关系图变复杂了。你原以为只是交易,其实是条“合约+训练+战略基地+生态系统”的组合拳。
若你从今天起留意这件事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值得看:罗马尼亚会不会真的让这18架F‑16发挥出“培训中心”的效果?乌克兰飞行员会借助它迈出多大步?荷兰那边旧装备退下之后,对北约东翼的支持将怎样变形?而从俄方视角,美国、欧洲在东翼的布局又会带来怎样的回应?
于是,不再只是看“谁把战机便宜地移交了”,而是看“战机转交之后,谁能真的盘活它们的训练力与战备力”。这不是一笔“廉价购买”,而是一次“价值再造”——再造的是联盟体系、训练通道、战略平台。
静下来想一想:当我们还在为某个数字惊叹时,其实背后的机制早已在运转。1欧元只是开场白,真正的看点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