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巴菲特最后一封股东信,讲清赚千亿美元的“秘密”
创始人
2025-11-11 21:49:31
0

他站在了高山之上,洞若观火,看韭菜奔跑、厮杀,自己从容调兵遣将。

作者:今纶

今天最大的财经新闻之一是:巴菲特准备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CEO的岗位上卸任,他写的最后一封股东信已经公布。

巴菲特感叹活到95岁是幸运,他已捐出13亿美元股票,同时力挺继任者阿贝尔。

我想很多人都想知道巴菲特为什么这么有钱?

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个炒股的,是个股神。

果真如此?

01 巴菲特三优点超过99%的人

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巴菲特是靠炒股起家的

其实,这个认知是错的,他很少炒股。

如何理解这个“炒”字?短时间内进进出出,那叫炒。

如果持股几年,甚至几十年,那是炒吗?肯定不是。

巴菲特的一些重仓股都是持有几年甚至几十年,比如巴菲特是从1988年开始买可口可乐股票,到2025年底价值几百亿美元,已持有超30年,加上股息,赚了几十倍。

▲图源:银柿财经

你见过这么炒股的吗?这不是捂股是什么?

苹果股票目前是他的重仓,也是几年前买的,虽有减持,依然持有2.8亿股左右。

所以,巴菲特不是靠炒股起家的,他是靠价值投资起家的。

巴菲特在信中说:我1930年出生在美国,健康、聪明、白人、男性——谢谢你,幸运女神。我的姐妹一样聪明却不享有同样机会。

他实在太谦虚了。

1930年出生在美国的白人男性很多,有几个能取得巴菲特这样的成就?所以,巴菲特说他是运气好,你还真信了,他是安慰普罗大众而已。

▲巴菲特童年-青年-老年

我仔细研究过巴菲特的经历:

他开个私募基金公司一直赚钱,几个人能做到?

在赚钱的时候,他把公司解散掉,急流勇退,几个人能做到?

以前,他学习老师格雷厄姆买便宜股,后来结识了芒格,转向投资优秀的公司,芒格强调了与志同道合的人结伴的重要性,巴菲特听劝,不轴,几个人能做到?

就这三点淘汰掉99%的人。

02 要成投资大师,需有基础条件

然后就是长寿巴菲特活到95岁了,还一周上班5天,这一纪录又淘汰掉剩下的1%里面的99%的人,活成了最后的巴菲特。

▲巴菲特开车上班

因为他96%的资产是在65岁以后获得。

巴菲特成功靠的不仅仅是运气,也不仅仅是拿了出生彩票。

出生在美国的人千千万,为什么只有一个巴菲特?那些无家可归者有一些是有美国国籍的。

出生在南非的人千千万,为什么某个人到了美国就成了马斯克

出生在中国台湾省的人有千千万,读过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大概有几十万人,为什么某个人到了美国就成了黄仁勋

可见是否在美国出生、生活并不能保证某人成为巨富,某人成为巨富,一定有他独特的优点。

▲纽约街头

我的看法:

巴菲特走到今天,准备向子女基金会转移其1490亿美元遗产,靠的是不断增长的高认知和健康的身体,而不是什么国籍、肤色、性别

巴菲特这种特质的人,他出生成长在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一样会是有钱人,是投资大师。

为什么?有效的、方向正确的学习决定了他的一生,即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巴菲特一辈子没有做过实业,就靠投资成为世界顶级的亿万富豪,基础条件是他呆在一个法治比较健全的地方,他看到信息资料极少被污染,或者,至少他可以在对比中找到最接近真相的数据。

他是在一个信息充分博弈的环境中思考,垃圾信息也有,但真信息也有,各方PK很厉害。

巴菲特的一生,经常是在场边旁观这些信息巨兽的博弈,然后静静走开,做出自己的判断。

很多时候,他可以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包括读财务报表,因为财务报表的真实度还可以。

要成投资大师,基础条件貌似简单,实则严苛,有了这个基础环境,才能谈才华的施展。

03 普通人和巴菲特的差距

巴菲特一辈子没有炒房,想都没想过。

1958年,28岁的巴菲特与妻子苏珊在奥马哈以3.15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一栋五居室的住宅,这栋房子至今仍是他的主要住所。

▲巴菲特的房子

巴菲特在后续的多次访谈和股东信中提到,这栋房子是他一生中第三好的投资,仅次于他的结婚戒指。

然而,从纯粹的财务投资角度来看,他认为这笔钱如果当时用于投资股票,会获得远超于房产增值的回报。他曾对妻子苏珊说,买房会耗尽他当时宝贵的投资本金,就像“拿走了木匠的工具”一样

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如果有选择,他连自住房都不想买。

虽然,他住的房子也涨了不少,但和他的投资组合没法比,差了几个数量级。

他从来没有炒作过房地产,压根就看不上。

巴菲特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奥马哈,奥马哈是内布拉斯加州最大的城市,是该地区重要的经济和交通枢纽。

▲奥马哈

奥马哈以农业和服务业为基础,但也汇集了许多大型企业的总部和分支机构,这与中国一些依靠特定产业(如制造业、贸易)发展起来的城市相似。

住在奥马哈的巴菲特远离了华尔街的喧嚣,保持了内心的平静与专注。

他自述自己的房子“离童年住所两英里……离上班的办公室车程七分钟。”

普通人和巴菲特的差距在哪里?

多数人太浮躁,从来没有深度阅读,深度思考。很多人在干什么?看短视频,看短剧,幻想霸道总裁爱上做清洁工的我,时间耗光了,娱乐至死的后果就是穷得叮当响最后,时间没了。

多数人不愿意在思考和执行中去持续纠错,错了不认,很轴,幻想咸鱼翻身,一辈子就这样错过。比如,某资产已经大跌30%,居然毫无逻辑地认为再也跌不动了,实际上还会跌50%,历史已经演习过一遍。最后,机会没了。

天天和各种烂事烂人纠缠不清,对各种内卷、烂系统想不出方法应对。最后,心情没了。

普通人周围全是信息陷阱,手机里的APP90%是会把人带偏,周围的人也一样,于是大家互相带偏,在井里畅想未来。最后,未来没了。

结局是,每一个人都杀红了眼,某些人成了赌徒,只想做一件事——投机。某些人成了啥都怕的乌龟,缩在壳中,万事求稳。

这两种人占了绝大多数,这样的环境怎么可能产生巴菲特?

只会产生韭菲特,韭菜的韭。

我想问一句:哪个投机大师比巴菲特有钱?一个都没有。

巴菲特有钱是因为他看懂了美国经济,看懂了他要投资的企业(有些他没看懂就不投),看懂了这些企业赚钱的本质,以及现金流的来来回回,因此,他一旦看准就买买买,然后持有。

他站在了高山之上,洞若观火,看韭菜奔跑、厮杀,自己从容调兵遣将。

一声叹息,人不同,命也不同,本质是对信息的鉴别、分析能力不同,当然,还有执行力。

再说一遍,巴菲特发财不是靠爸爸,不是靠运气,他靠的就是不断做减法,删繁就简,直抵核心,拿下优质企业,然后等待与观察。

巴菲特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然后登顶世界顶级富豪的宝座。

1000多亿美金,怎么花也花不完,只好捐给四个基金会。

巴菲特的智商当然高,但巴菲特的认知比智商高一万倍。

那些比巴菲特智商高的学霸赚不到这么多钱,哪怕他们生在美国,也是白人男性,原因就是他们没有那个认知,自然也就赚不到高认知带来的财富。

人,永远赚不到自己认知之外的钱。

巴菲特的一生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优哉游哉,不卷不累,这才是最让人羡慕的人生。

有钱人很多,但巴菲特只有一个。

相关内容

板块异动 | 美联储降息预...
截至11月12日早盘收盘,石油天然气板块上涨1.94%,石化油服、...
2025-11-12 13:18:13
美联储:12月降息25基点...
【11月12日CME“美联储观察”公布美联储利率调整概率】11月1...
2025-11-12 13:18:13
美联储理事Barr:人工智...
美联储理事Barr:人工智能可能改变经济格局。
2025-11-12 13:18:12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7.0...
11月12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7.0833,上调33点。 美...
2025-11-12 13:18:10
原创 ...
2025年10月中旬,国际社会再次聚焦俄乌冲突,因为美国政府公开表...
2025-11-12 13:18:08
原创 ...
近日,大张伟在节目中讲述了一段令人瞠目的海外经历:他在荷兰录制节目...
2025-11-12 13:18:03
原创 ...
伊斯坦布尔首席检察官办公室最近对一起间谍案件展开了新的调查,涉及的...
2025-11-12 13:17:51

热门资讯

原创 高... 没人能够预料到在今年夏季转会窗口狂砸4.5亿英镑的利物浦会遭遇如此惨淡的战绩!经过11场联赛,利物浦...
2025年11月12日银行承兑... 以下为2025年11月12日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报价表(来源贴票宝): 11月12日中国央行开展...
进贤安芯商贸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进贤安芯商贸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邹恒,注册资本1万人民币,经营范围为一...
苏州澈星贸易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苏州澈星贸易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莫海丽,注册资本1万人民币,经营范围为...
软银清仓如日中天的英伟达:套现... 快科技11月12日消息,软银集团在日前发布的业绩报告中提到,截至第二季度末,其持有的3210万股英伟...
原创 法... AIPress.com.cn报道 11月12日消息,据商业内幕报道,根据最新公开的法庭文件,马斯克多...
现货黄金跌破4110美元/盎司 人民财讯11月12日电,现货黄金跌破4110美元/盎司,日内跌0.41%。
段永平捐赠2.2亿支持北师大!...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朱洪蕾 据北京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11月11日,著名企业家、投资家段永平与北...
全球央行走向“十字路口” 新兴... 当前,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分化,主要发达经济体降息步调不一:美联储谨慎推进降息;欧洲央行暂停行动;日本央...
存款在“蚂蚁搬家”?央行报告详... 今年以来,在资本市场回暖背景下,有市场机构将存款增长放缓视为存款“搬家”到股市。11月11日,央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