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乎乎的煤,曾是中国凉都——水城的骄傲,也是当地人的饭碗。可现在,再问问水城的山里娃,他们可能会指给你看,满山坡的刺梨、猕猴桃、茶叶,还有那在太阳底下闪着光的光伏板。
当地的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当时代的浪潮转向绿色与可持续,这座资源型城市也一个转身变绿了。水城农信联社作为扎根本土的金融机构,肩负着服务当地居民百姓、“三农”、小微的使命,在水城“转绿”过程中有一份“绿色成绩单”:截至今年9月末,水城农信联社各项贷款余额101.34亿元,绿色普惠贷款余额52.3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1.61%,增速70.7%。
用脚板“跑”出绿色经济
“以前是自己忙,现在是带着大家一起忙。”谭芳笑着说,这日子,比红心猕猴桃还甜。
六盘水市水城区蟠龙镇的谭芳想把10亩地的精品猕猴桃基地规模扩大,由于手头紧,一直困扰着她。水城农信联社的客户经理小王得知后,多次去往谭芳的基地看土壤、看果子、看销路。最后,一笔10万元的“农户信用贷款”就到了谭芳手上。
“没要啥抵押,就凭她这个人,凭她这股子干劲!”客户经理小王说。
现在,谭芳的果园从10亩扩到了23亩,果园里常年有二十多个乡亲在打工,一个月稳稳当当拿工资。

谭芳的猕猴桃基地
据介绍,今年前九个月,水城农信联社的客户经理们硬是用脚板子,把水城区一万七千多家小微企业、小作坊挨家挨户跑了个遍。
“哪家想扩大养猪场,哪家想添几台炒茶机,哪家小卖部想进点货,他们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水城农信联社相关负责人说,“做小、做散、做精”是农信联社自个儿定下的规矩,他们的工作人员卷起裤腿,直接走到田里问道:“老乡,缺钱不,最近有啥想法,我们帮你”,这是农信联社的“笨办法”,也是最管用的办法。
在山上长出绿色经济
茶叶在水城也有名气。
六盘水最大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水城区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十二年来,在水城农信联社陪伴下,该公司建新厂房、买新设备,以及每到春天采茶季,需要大笔资金去收茶农刚摘下来的新鲜茶叶,水城农信联社总是第一时间送到,现已发展成当地茶产业的“龙头”。
“从2013年开始,我们就跟这家公司‘杠’上了。”水城农信联社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十二年下来,他们累计支持的资金,加起来有1.36个亿。如今,该公司还有2000万元的贷款,是农信联社送来的金融活水,泡出了茶香,泡出了一片又一片的茶山。
“农信联社这笔钱,支持的不仅仅是一家企业,这一笔笔‘绿色贷款’,长出来的是一片片金叶子,换来了老百姓的增收路,真正做到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水城农信联社相关负责人说。

水城农信联社支持的茶产业
山上的绿色经济不止有茶,光伏项目也是其中的一种。贵州水城能投发电有限公司,想在一片荒山坡上建光伏电站。但因企业处于起步阶段而面临资金困境,水城农信联社获悉后,一笔1000万元的“绿色贷款”就打到了公司账上。这笔钱,就像一场及时雨,让那些在山坡上“种太阳”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水城农信联社的工作人员来了后,他们没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而是直接爬上了那片荒山坡,他们不看账本,看技术,不看资产,看未来。”贵州水城能投发电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他们算了一笔账,这地方日照足,技术也过硬。
现在,那片曾经荒芜的山坡,铺满了闪闪发光的光伏板,像一片蓝色的海洋,把太阳光变成了电,点亮万家灯火。
从生活上探索绿色生活
在六盘水市水城区坪寨乡,钱家父子跑乡村客运线十多年了,他们那辆19座的燃油老中巴车,平时乘客少,空座率高。
水城农信联社的客户经理在走访中了解到他们的难处,没有简单地给一笔贷款了事,而是想了个新办法。

钱家父子的新能源客车
水城农信联社为父子俩提供了28万元的贷款,帮他们把那辆“油老虎”中巴车,换成了两辆更灵活、更经济的纯电动小客车,还为他们俩和他们的客运业务,开立了坪寨乡第一批“生态账户”。
现在,钱家父子开着电车,每趟车的运营成本降了一半,车子好坐了,客座率反而上去了,收入自然增加了。更重要的是,他们每次出车,都感觉自己不只是在赚钱,更是为家乡的绿水蓝天做贡献,“生态账户”里的积分未来还可以在黔农云APP上兑换礼品。
创建“生态账户”,尝试将群众的环保行为,变成实实在在的金融支持。这是水城农信联社如何让“绿色”看得见、摸得着、能“变现”的积极探索。
水城农信联社负责人表示:“水城农信联社用最土的办法,跑了最远的路;用最新的点子,为绿色发展助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申川
编辑 王怡
二审 王淑宜
三审 岳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