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一块香港的士牌照被炒到700万港元的天价,比豪宅首付还贵,如今却跌到200万港元也无人接盘。这背后不仅是数字的缩水,更是一场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新势力的生死博弈。
过去二十多年,香港的士牌照因为政府停发新牌,成了稀缺资源,价格一路狂飙,甚至被当作“金融产品”炒卖。司机们靠收租就能躺赚,牌照按揭、转手炒卖比开出租车还来钱快。
可自从Uber、高德、滴滴等网约车杀入香港,情况彻底变了。
的士司机拒载短途客、故意绕路、挑客议价等乱象早被市民诟病多年,甚至有立法会议员自曝“宁愿走路也不打车”。
车内座椅开裂、安全带失灵、拒收电子支付的场景随处可见,有游客吐槽:“明明计价器显示80块,司机硬要收100现金,说是‘夜间附加费’,可当时才晚上8点!”。
更离谱的是,部分司机对本地人和游客“看人下菜碟”,遇普通话乘客就漫天要价。
反观网约车,虽被部分人称作“非法营运”,却凭明码标价、车况干净和手机支付赢得民心。Uber、高德等平台车辆随叫随到,高峰期加价规则透明,年轻人直言:“贵也认了,至少不用受气。”
事实上,这些平台长期游走于灰色地带——香港法规至今未明确网约车合法性,警方偶尔突击查处,但市民用订单量让行业越做越大。
的士行业并非毫无察觉。牌照持有者们曾指望靠垄断地位吃一辈子租金,如今租金回报率从6.7%暴跌至3%,连月供都覆盖不了。有车主尝试组建高端车队对标网约车服务,可刚提出装信用卡支付机就遭同行抵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另一边,政府拟推新规强制的士安装扫码支付、开放网约车合法化,反而加速了牌照抛售潮。
这场博弈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的士牌照泡沫破了,但市民真正要的不是牌照涨跌,而是一个敢放心招手、不怕被宰的出行环境。当“铁饭碗”变成“烫手山芋”,或许正是香港出租车刮骨疗毒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