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报道,七月伊始的华盛顿,美日印澳四国外长再度聚首。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会上明确提出目标:推动关键矿产供应链“多元化”,矛头直指减少对特定国家的依赖。其核心诉求是构建四国在矿产资源——尤其是稀土——的开采、加工与冶炼能力上的协同体系。
明眼人皆懂,鲁比奥口中的“特定国家”正是中国。美方焦虑根源在于其核心国防装备对中国稀土的深度依赖。例如F-35战机生产中87%的稀土供应链绕不开中国,核潜艇与驱逐舰的关键制造环节同样如此。这种依赖令美战略规划者寝食难安。尽管美财长贝森特不断施压,敦促中方将稀土出口“恢复到今年4月初水平”,中方立场却异常清晰:稀土的出口管控是国家主权行为,基于国内法规与安全需求,遵循国际规范,绝不受单边胁迫影响。
鲁比奥(资料图)
美方一边紧锣密鼓组建联盟,一边对中国持续施压的“双轨策略”已暴露无遗。然而这个被美方寄予厚望的“四方关键矿产倡议”平台,脚下却是充满裂隙的地基。日美贸易谈判因农产品准入问题针锋相对,特朗普更在6月最后两天连续公开抨击日本贸易“不公平”,甚至发出关税威胁,日方则强硬回应绝不牺牲农业利益。印度的配合亦非无条件,乳制品和农业领域是其谈判红线。澳大利亚虽未公开抱怨,但五角大楼6月传出美国可能退出“奥库斯”防务框架的风声,澳方不动声色间悄然提升了与华接触频率。四方各怀心思,“联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存疑。
面对西方的合围态势,中国并未被动接招,而是沉稳落子,展现出战略主动。最具历史性的一步,是时隔29年对《矿产资源法》进行系统性重塑。这部于7月1日正式生效的新法,将“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明确写入立法宗旨,并确立了战略性矿产目录及保护性开发制度。这不仅是法律条文的更新,更是国家资源安全治理逻辑的深刻变革,为未来在关键矿产领域的长远博弈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根基。
稀土(资料图)
法律修订之外,中国在产业执行层面亦同步发力。数周前,中国稀土集团完成了核心管理层大换血——总经理、副总经理及多名非执行董事职位迎来更年轻、更具国际视野的专业力量。此举绝非简单人事调整,而是战略转型的明确信号。未来中国在稀土领域将更清晰地划分军用与民用两条路径,民用出口的审批与风险管控将更趋规范化和专业化。一套涵盖“外部资源获取—内部高效冶炼—市场精准调配”的闭环系统正加速完善。
中国的回应也远未局限于稀土战场。就在新矿产法生效前夕,中国商务部宣布自2025年7月1日起,继续对欧盟、英国、韩国和印尼的特定不锈钢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期限长达五年。税率从印尼的20.2%到英国与欧盟的43%,直至韩国部分企业的103.1%。这些国家近期试图以配合美方、疏远中国为筹码换取关税豁免的投机行为,换来了中方制度化、长期化的精准反制。
华盛顿(资料图)
美国试图以“四方联盟”为杠杆撬动全球稀土格局,本质是一场围绕产业链控制权与规则制定权的角逐。然而,供应链重构绝非一日之功。日本受困于提炼技术短板,印度苦于基础设施薄弱,澳大利亚面临资金限制,联盟内部协同机制与成本分担更属未知难题。反观中国,凭借对自身资源政策的制度性重塑、产业管理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精准有效的反制工具,正稳步掌握规则博弈的主动权。
华盛顿的喧嚣会议或许能搭建一个框架,但中国以29年磨一剑的修法行动和缜密的产业布局所构建的,却是难以撼动的实力根基。资源之争的结局,终究取决于谁更能沉心静气筑牢根基,而非仓促拉拢的表面同盟——规则主导权的天平,已在无声中悄然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