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融领域的一则重磅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中邮邮惠万家银行因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被处以高达425万元的罚款。与此同时,时任该行场景金融事业部负责人兼营运管理团队主要负责人的王某宇,也因对这一违规行为负有责任,被罚款17万元。这一处罚不仅给邮惠万家银行带来了重大影响,也让整个直销银行行业的发展前景再次成为焦点。
邮惠万家银行作为邮储银行全资控股的独立法人直销银行,自诞生起便备受瞩目。2021年12月,它成功获批筹建,成为国有大型银行参与试点直销银行的先锋。2022年1月7日正式成立时,50亿元的注册资本彰显了其雄厚的实力。筹建初期,邮储银行时任董事长张金良对其寄予厚望,期望通过邮储银行与邮惠万家银行的线上线下融合,打造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线上智能化与线下人性化服务的完美结合。
然而,现实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自 2022 年开业以来,邮惠万家银行的经营数据并不乐观。2022 年至 2024 年,该行营收分别为1.01亿元、3.55亿元、2.43亿元,而净亏损则逐年扩大,分别达到1.62亿元、2.63亿元、4.15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高达8.4亿元。2024年,其营业收入更是同比下降31.55%,资产质量也出现明显下滑,不良贷款率从2023年的2.28% 飙升至6.66%,逾期贷款余额显著增加,信用减值损失大幅攀升。
在罚单公示当日,邮惠万家银行迅速做出回应,表示高度重视此次处罚,已按照监管要求完成整改,并将进一步加强合规管理与风险管控。但此次处罚无疑让本就面临困境的邮惠万家银行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
邮惠万家银行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整个直销银行行业面临挑战的缩影。自2013年北京银行开启国内直销银行发展之路以来,众多银行纷纷涉足这一领域,试图借助金融科技实现数字化转型,突破地域限制,拓展客户群体。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直销银行暴露出诸多问题。
比如公众对直销银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普遍较低。相当一部分人群对于“直销银行” 概念感到陌生,这种认知偏差严重影响了用户对直销银行的信任与使用意愿。此外,当前多数直销银行并非独立法人,而是依附于母行的业务板块,展业范围受到母行原有牌照的限制,尤其是地方城商行的直销银行,无法实现全国范围展业,极大地阻碍了其互联网化运营的进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型银行的直销银行率先进入关停整合阶段。早在2017年8月,平安银行整合手机银行、直销银行和信用卡三大渠道 APP,推出平安口袋银行;2018年,工商银行停用直销银行品牌“融 e 行”;2019年初,浦发银行将直销银行相关功能整合至手机银行 APP。这些举措表明,传统大型银行在直销银行发展模式上进行了战略调整。
与此同时,仍然存活下来的直销银行也面临展业困境。越来越多的银行将手机银行与直销银行进行合并,以节省系统开发及维护成本。
即便像百信银行这样的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也面临着营收增长乏力的问题。2024年,百信银行营业净收入虽有 2.02%的增长,达到46.26亿元,但净利润却同比下滑23.72%,仅为6.52亿元。而邮惠万家银行的情况更为严峻,不仅营收下滑,资产质量恶化,在市场竞争中也逐渐处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