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一种新品绿叶菜在上海悄然走红,标价19.8元一斤的“藜麦菜”在叮咚买菜等平台上线即被抢空。这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选育的藜麦新品种,口感清香软糯,正适合炎炎夏日凉拌一盘。
这两年,藜麦这种原产于南美的“超级谷物”,随着“低卡减脂”的轻食能量碗走进大众视野。金黄色的小颗粒微弹有韧劲、饱腹感强,颇受年轻人尤其是健身一族追捧,但真正把它吃出门道的人并不多。
如何把这种联合国推荐的“超级谷物”种出品质、吃出花头?由市农科院最新牵头组建的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将联合国内外科研团队和多家企业,围绕种质创新、产品精深加工与高质化利用等关键环节,把藜麦这一“黄金谷物”做成大产业,推动一粒种子从上海走向全球餐桌。
联合国推荐的“超级谷物”吃出新花头
作为国内餐桌的新晋“网红”,藜麦是一种什么样的作物?市农科院生物所“藜麦营养功能开发利用”课题组组长郭慧敏博士告诉记者,藜麦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其种植和食用历史可追溯至5000至7000年前。因其全营养特性和广泛的生态适应性,联合国将藜麦确定为促进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替代作物,而今它已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广泛种植。
轻食碗里的“黄金颗粒”背后,是一场跨越30年的“种子远征”。上世纪80年代末,藜麦才从南美洲引种至我国,最初在西藏试种,后在山西率先实现产业化种植,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云南等地陆续跟进。
藜麦究竟有几种吃法?专家介绍,藜麦米可单独食用,焖饭煮粥皆可,也可作为沙拉、汤羹、甜品等食物辅料,其植株的叶片和嫩茎还可作为蔬菜食用。因其蛋白质含量接近牛肉,氨基酸组成均衡,且富含膳食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藜麦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最适宜人类的全营养食品,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和减重人群食用。
市农科院生物所所长施标告诉记者,在近年来的大健康“风口”下,市民对藜麦营养价值的知晓度从5年前的17%上升到70%,但“不会烹饪、不会加工”仍是藜麦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拦路虎。为了让藜麦既好吃又方便吃,市农科院联手本地企业开发藜麦咖啡、藜麦月饼、藜麦蝴蝶酥、藜麦面包、藜麦粽子等10余款“藜麦+”新品,近期将陆续推向市场,把藜麦吃出花样。同时专家也希望,通过消费端健康食品的深度开发,拉动藜麦各生产要素向市场终端流动。
然而,要提升藜麦常规育种的品质和产量并不容易。2015年,市农科院将藜麦纳入攻关清单,把这粒“外来种子”接上本土创新的轨道,研发小孢子细胞与分子育种等前沿技术。如今,该院生物所已成功培育出3个藜麦新品系,主要用于生产藜麦菜,一年可种七到八季,富含叶酸和微量元素,已在崇明、青浦等区试种。
设立专属创新平台,定下两个小目标
尽管这种玻利维亚餐桌上的主食在国内仍是一种新兴作物,但“未来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藜麦生产和消费国”,已成为不少专家的共识。
“藜麦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耐旱、耐寒、耐盐碱,在我国许多高海拔、土壤贫瘠、盐碱地区都能生长。”施标表示,当前全球藜麦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须通过全产业链科技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将小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国内藜麦产地分布多、研发力量分散,亟需形成协同创新体系。中国作物学会秘书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指出,眼下,应聚焦藜麦种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问题,选育新品种,精准开发高附加值功能食品。
作为国内种源创新的技术高地,上海虽非藜麦主产区,但具有藜麦健康产品消费的巨大潜在市场需求和产学研联合的科技支撑力量,拥有良好的国内外合作大平台。为此,上海为藜麦设立专属创新平台,推动藜麦产业在中国的新一轮发展。
市农委副主任张秩通介绍,今年5月成立的长三角藜麦产业联盟,将联合沪苏浙皖科研力量,共享品种选育、绿色种植和智慧农业技术。前期,市农科院已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可的国际藜麦中心共建国际合作平台,并与智利天主教大学藜麦实验室开展科研合作。
市农科院院长蔡友铭表示,中国(上海)藜麦创新中心成立后,上海给自己定下两个小目标:一是作为“创新策源地”,进一步与国际交流,资源互补。目前,全球有近1.7万份藜麦种子资源,而国内仅有3000多份。上海要把国际种子资源引进来,利用自有技术将种源快速驯化、高产化,再将国产品牌、技术和理念送出去。二是作为“产品辐射地”,把藜麦产业的后端加工做成增量引擎,围绕种源创新、产品加工、功效科普三段式推进,让藜麦真正成为大众餐桌上“吃出来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