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卢薇
7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发布上半年四川金融“成绩单”:全省社会融资规模上半年比年初增加11778亿元,同比增加2150亿元。6月末,全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6%,高于全国同期增速4.8个百分点;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4万亿元,同比增长10.8%,高于全国同期增速2.2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四川上半年金融运行延续“总量稳、结构优”的趋势,在复杂经济环境中为经济回升和动能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稳增长”到“降利率”,金融供给更充沛
截至6月末,全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6%,较年初增加9062亿元。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顾婧认为,四川贷款增速在今年3月以来连续四个月保持在11.6%的稳定区间,有力“贷”动了企业发展和居民消费,显示出政策的持续释放效应。
谁支撑起了增长的数字?
从贷款主体看,企业贷款成为贷款增长的主力军。数据显示,企事业单位贷款较年初增加8099亿元,占上半年全部新增贷款近九成。透过数字,不难看到企业的发展信心,这也意味着,金融的活力正加速流向实体经济,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愈发牢固。
而居民贷款,则显示出消费的活力。今年上半年,国补成为消费者们手中的香饽饽,“以旧换新”有效激发消费活力;春节、“五一”、端午、暑期等假期文旅消费和演艺、赛事经济,以及“618”等促销活动,均形成了相对集中的消费高峰期,拉动了相关金融需求。数据为证:6月末,住户一般消费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增长15.1%,较年初增加274亿元。
与此同时,政策性利率的持续下调推动贷款利率稳步走低,进一步增强了实体经济融资意愿,让金融“活水”更有效抵达有需求的地方。6月,四川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降至3.93%,普惠小微贷款为3.89%,个人住房贷款为3.01%,均处于历史低位区间。存量贷款利率则已降至3.92%,同比下降46个BP,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广撒网”到“点穴式”,信贷配置更高效
总量稳,体现的是实体的需求旺;而信贷结构,则反映出地方经济的发展成色,金融资源配置的精准高效。
中长期贷款,与实体经济增长往往有较强的关联度。可以说,中长期贷款占比越高,意味着信贷结构越好,对实体的支持越强。
上半年,四川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的中长期贷款稳步增长。实际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2%;实际投向基础设施领域的中长期贷款余额达2.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574亿元,表明信贷资源正加速向省内实体经济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倾斜。
科技金融居于金融“五篇大文章”首位。上半年,四川一系列金融创新举措持续落地,开展“创投天府·周周见”常态化投融资路演,在省区市联动下搭建“线上+线下”融合平台;举办“找资金”科技成果专场,多家银行提供定制化产品……截至5月末,全省科技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1%;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增长29.2%,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贷款增长23.2%,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贷款增长21.6%。
现代服务业、普惠金融等领域同样是金融资源“扎堆”的地带。6月末,全省第三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4.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贷款增速均超过24%,明显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此外,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9%,反映出金融机构对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等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
顾婧表示,整体来看,四川金融资源正从“广撒网”向“点穴式”投放转变,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重点投向更加聚焦,精准服务区域经济重点领域与新兴动能。下阶段,随着从政策引导、金融匹配到产业培育的良性协同机制深入推进,金融活力仍有较大释放空间,将持续支撑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