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江苏新闻7月31日电(郭玉梅 孔令玲)7月18日,江苏(高邮)乡村振兴产教联合体正式成立,由高邮市人民政府、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扬州市产业经济联合会共同发起的“江苏(高邮)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同日揭牌。这一创新模式,让高邮1963平方公里的沃野良田成为农民技能提升的“天然实训场”,为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筑牢根基。
“过去种地靠老经验,现在种田讲真科学。脚下的土地,既是养人的粮仓,更是育人的课堂。”作为江苏(高邮)乡村振兴培训基地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梁鹏站在满眼翠绿的稻田边感慨道。
这座镶嵌在江淮平原的农业明珠,头顶“中国生态大虾之都”等多项国字号荣誉,正将一块块高标准农田转化为鲜活的“露天教室”。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物联网大棚里,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的加工车间中,循环水养殖的试验塘口边……农技专家现场授课、学员动手实操的火热场景随处可见,田间地头的“黄金课堂”,正孕育“新农人”的成长与希望。
产业筑基——
让农业项目成为“行走的教材”
盛夏时节,高邮湖畔一生态农场的千亩蟹塘波光粼粼,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训课正鲜活上演。“溶氧量5.2mg/L,pH值8.1,这样的水质才能养出膏肥黄满的优质蟹。”农场创始人王俊手持检测仪,向来自南京的学员们细致“拆解”大闸蟹生态养殖的门道。
作为全国第六大、江苏省第三大淡水湖,760平方公里的高邮湖水域横跨苏皖两省。2011年,有着20多年水产生意经验的王俊,在高邮湖兴建生态农场与高邮湖大闸蟹养殖基地。如今,这里不仅是国内规模领先的大闸蟹生产基地,更成了农技培训的“露天课堂”,让养殖技巧在塘边地头直观传递。
产业资源是培训最鲜活的“教材”。高邮精心构建的“3+3”农业特色产业体系,正为农民培训筑牢“压舱石”:三个百亿产业中,高邮大米常年稳定171万亩播种面积、84.84万吨产量;高邮鸭业年加工蛋品18亿枚,“高邮鸭蛋”品牌估值达265.98亿元;高邮大虾产量约占全国1/4、全省3/5,产业链产值40亿元。三大特色产业里,高邮湖大闸蟹斩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荣誉,年产值15亿元;黄羽肉鸡年出栏2600万羽,带动223户合作农户,户均年收入超38万元;扬州鹅作为国内首个利用本土鹅种育成的新品种,撑起近10亿元鹅业经济。
平台织网——
让农业资源释放“聚合效能”
在高邮市卸甲镇的晨曦中,一幅现代农业培训的生动图景正在展开:扬州(高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育种基地里,学员们记录着稻麦新品种的生长数据;不远处的大学生态牧场,智能化挤奶系统展示着现代畜牧业的科技魅力;乡村振兴培训基地的教室内,一场关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讲座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这种“上午学种植、下午观养殖、晚上共研讨”的沉浸式培训体验,正是高邮打造平台集群的独特优势。
培训平台的蓬勃发展,植根于高邮农业平台的坚实基底。当地已建成2个省级、13个市级农业园区,其中扬州(高邮)国家农业科技园跻身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四河四路”乡村振兴综合试验区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为培训工作提供了稳固支撑。
产教赋能——
让人才与产业实现“共生共长”
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培训提供了坚实根基,而如何让资源优势更高效地转化为人才培育动能?高邮给出答案——产教融合,精准破题。
新落成的江苏(高邮)乡村振兴培训基地,正成为资源整合的“核心枢纽”。它联动政府、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及企业等多方力量,牵头组建产教融合联合体。通过“政校行企”协同发力,让沉淀的农业资源在培训中“活”起来,形成培育合力。
从万亩良田到现代化园区,从传统技艺到数字技术,高邮以深厚的农业资源为根基,让农民培训拥有了“源头活水”,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高邮动能”。2024年,高邮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78.7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509元,连续三年保持6%以上增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