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压力的驱动下,许多求职者将成人教育视为提升学历、突破职业瓶颈的跳板。
然而部分机构却利用“包过拿证”“学历变现”“政策即将变化”“报名后国家有助学金奖励”等话术编织陷阱,吸引学员签署包含隐藏条款的协议。最终学员发现,自己不仅遭遇虚假宣传,而且因捆绑上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元的培训贷而陷入债务泥潭。
张丽(化名)就是其中的一员,近日,来自武汉的她在网上看到当地一家教育科技公司打出的本科第二学历的广告,在和该机构取得联系后,在销售人员的一步步引诱下,她理解中的“分期缴费”的分期付款,变成了6980元的贷款。
实际上,在黑猫投诉上,因这种成人教育乱象莫名背上“培训贷”的并不在少数,而与这些培训机构合作的小贷公司和银行等借贷平台也备受质疑。
被诱导背上贷款 连学生也没放过
5月13日,张丽在武汉当地一个有影响力的网站,看到了一则由武汉考仕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打出本科第二学历的广告。因为该公司宣称0元免费学习,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张丽便与该公司取得了联系。
加上企业微信后,对方告知,虽然是0元免费学习,但是因为仅限100个名额,如果中了名额,才享受免学费并包过拿双证。而在此之前,需要先交6980元的学费。
刚工作没多久的张丽犯了难。但此时对方表示,这是河南大学的本科学历,含金量比较高,而且需要早点报名,因为很快教育局就停止招生了,更具有诱惑力的是,“政府将来会提供助学补助3000元”。
暂时交不起也没关系,可以分期付款。张丽表示,在她的概念里,分期付款是像还钱一样,一时不能把钱全还上,可以隔一段时间还一部分,所以她并没有将后续对方工作人员的操作流程太当回事。
微信视频中,在对方不断催促名额有限的诱导下,她报了名,并按照要求扫了对方的二维码、刷脸认证。直至最后对方给她发来了小雨点小贷的放款凭证,她才意识到,自己贷了款。但钱去了哪里?对方告知,虽然是张丽贷的款,需要张丽来还,但是贷款都直接转到了培训机构的账户。
“贷款这么慎重的事情,他们全程没有告知我这个分期付款就是贷款分期的意思,连贷款这两个字都没提,这是欺骗。”张丽气愤地说。
而且后续张丽发现,不光是所谓的0学费是骗局,对方还冒用河南大学的名义招生,并虚构了“教育局停止招生”“政府补助3000元”等不实信息。
不只是张丽,因为对分期付款不了解而背上小雨点小贷贷款的还有李佳(化名)。今年4月,她与江苏南通青学辅导中心沟通提升学历,对方告知杭州一职业科技学院正在招生。
李佳表示,对方称“网上其他招生信息不实,自己才具有唯一的招生资格”,同样称报名后有国家助学金,且隐瞒了“分期付款”就是贷款的事实。
“他给我打视频联系的时候,我正在上班,他发他们的营业执照、工作画面给我看,骗取我的信任,接着微信视频全程指导操控我报名,这个过程中还不断聊天分散我的注意力,短短28分钟就完成了贷款签约流程。”李佳说,而实际上,她甚至都没来得及看协议。
直到当晚下班回家后,她才发现说好的“分期缴费”变成了小雨点小贷的贷款。此时距离报名还不到12个小时,她立即申请退学退款,但对方却以各种借口拖延时间,直至拉黑了她的联系方式。
有的机构连在校学生也没放过。大专生刘明(化名)表示,今年3月,他向武汉高谷教育咨询报考本科学历,对方向他推荐了特定专业和学校,并告知可以办理贷款。尽管刘明表示自己是技师学院的学生,不想贷款后,对方仍引诱他报名并表示不影响贷款办理。
此后,工作人员向他发送了一份“法大大”电子协议链接,要求他签字。“我签字后链接即失效。然后就有贷款信息发送到我的邮箱。”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被贷款了。刘明预先付了698元,其他6282元则是通过小雨点小贷发放。
在报名不到24小时内,他紧急要求退款退学,对方却告知要收取60%的违约金,经过协商,对方称违约金降到40%,刘明学生还是难以接受,再联系对方,就联系不上了。
而且不少人反映,很多机构在报名前将自家的学历提升吹得天花乱坠,但报名并贷款成功后,却发现要么一直不开课,要么教学质量非常差,要么只是给视频自己自学,有的机构甚至中途或者承诺退费时“跑路”,再也联系不上。
陈泽(化名)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他在去年2月报名成都市国致远华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转本连读课程,全价8980元,其中预付费898元,其他费用是机构帮忙在小雨花网贷平台的贷款,分9期还,年化利率20.4%。
对方表示24小时内会有老师和他联系,但结果等到去年11月12日也没人和他联系,他提出要退课后,对方突然称可以开课了。
不少机构是壳公司 借贷平台审核受质疑
张丽等人的遭遇也反映了当下成人教育市场的乱象。
一方面虚假宣传,通过承诺“包过拿证”“师资优质”“政策即将变化”“报名后国家有助学金奖励”甚至承诺就业保障等,引诱受害者报名。
另一方面,用言语误差比如“分期缴费”替代“分期贷款”,迷惑受害者签署贷款协议,签署过程中甚至不让受害者看协议,让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办理贷款。
柒财经搜索查询部分机构,还发现了更多乱象,且与小雨点小贷合作的众多公司中都存在这些乱象。
如张丽反映的武汉考仕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天眼查显示,该公司的营业范围显示,其具有教育咨询服务,但不含涉许可审批的教育培训活动,但在和张丽以及其他多名黑猫投诉者的反映中,该公司并未提及。
另外,在2021年成立至今,该公司4次变更公司地址,仅近一年就变更了3次。去年7月,该公司的办公地址由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二路特1号国际企业中心某室,变更至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东街道大学园路29号某室,在今年3月8日,又变更至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东街道高新二路25号某室,在4月25日,又变更至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77号金融港后台服务中心基地建设项目二期某室。
2022年成立的武汉高谷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同样存在这一问题。2023年3月,该公司的地址由武汉市洪山区和平街道团结大道保利城二期某商铺,变更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大园路2号徽商大厦某室;去年4月10日,又变更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二路22号中国光谷云计算海外高新企业孵化中心某室;而刚过去两天,该公司又继续变更至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35号银久科技产业园一期某室;今年5月6日,该公司继续变更地址至武汉市江岸区丹水池街百步亭10号某室。
天眼查还显示,武汉高谷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被告,已经产生了29起司法案件,均和其签署的教育培训合同有关。黑猫投诉和消费保上,针对武汉考仕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诉也超过100条。
而且,两家公司2023年工商年报的员工人数,均为0人。
有法律人士表示,不断更换地址,且员工人数为0,是典型的壳公司的表现,即缺乏实体业务,且想通过不断更换地址逃避监管或者法律纠纷。“这样的公司往往做着一锤子买卖的生意,而且会在合同中设置极为苛刻仅利于公司的条款,比如上面说想退费必须扣除60%违约金,对于这样的壳公司,消费者维权的成本又极高。”
再了解下小雨点小贷。天眼查及其官网显示,重庆小雨点小贷成立于2015年12月,2016年9月获批开展网络小贷业务,唯一股东为数网金融有限公司。
小雨点小贷的法人和董事长谢立斌,也是小雨点的创始人之一。不过其后的真正控制人是而以李家诚为代表的香港李兆基家族,李家诚也是小雨点集团的控股股东。
除了谢立斌,该公司的高管团队也是精英荟萃。集团董事兼信贷首席执行官孟维欢曾在摩根大通、瑞士信贷、花旗银行等多家知名银行工作20年;集团董事及集团首席运营官曹蓓曾在交通银行、汇丰银行、恒生银行和宜信等多家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任职;集团董事兼监事层层任任职于花旗银行和梅林亚太(香港)及美华银行,并曾担任李家诚的私人投资总监;集团荣誉副董事谢如东曾任重庆渝中区捷贷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产品方面,小雨点小贷拥有雨花贷、雨商贷、小雨花等产品,而小雨花作为其中的消费贷产品,专注于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分期信贷服务,主要和各省的职业教育中职、高职合作,涉及汽修、高铁客服、厨师等30多个职业教育场景。
此外,小雨滴还获得众多荣誉,如重庆当地颁发的(2022-2023年度)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优秀单位,中国金融杂志社评定的“社会责任年度案例奖”以及《零售银行》评选的信贷风控技术创新奖。
如此“正规”的一家企业,为何与上述备受争议的培训机构合作,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似乎也与该公司打造“负责人的金融科技平台”的愿景不符。
上述法律人士表示,这其中反映了小雨点公司在选择合作机构上,至少存在着审核不严谨、贷款流程不规范、风险提示不足的问题。“比如有的受害者表示事先没看合同就被引诱签署了,有的还是学生就也背上了贷款,这明显不符合监管的要求。”
黑猫投诉上就有被诱导贷款的学生(上图)质疑小雨点,对合作的教育机构审核不严。柒财经以小雨点为搜索词的投诉达4767条,与小雨花有关的投诉达到2457条,众多投诉都与与其合作的培训机构有关。
此前,包括广东民生热线、每日经济新闻,都对小雨点的上述问题进行了报道,但从至今仍有大量用户投诉的表现来看,小雨点与其旗下的小雨花产品,在落实监管要求上,显然并不尽如人意。
而不光是小雨点,柒财经发现,还有小纷易学、永旺信贷、启辰宝、即分期、四川新网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都被投诉被培训机构引诱贷款。
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应当加强对合作机构的名单制管理,建立覆盖各类合作机构的统一准入机制,明确相应标准和程序;小额贷款公司应当及时识别、评估因合作机构违法违规可能导致的风险,督促合作机构落实合规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
另外,第三十二条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应当按照法律法规、有关监管要求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信息安全权等合法权益;小额贷款公司应当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将消费者权益保护要求贯彻到业务流程各环节。
这也表明,培训机构“犯错”了,借贷机构不应该袖手旁观。
而在政策对借贷机构的监管日趋严格,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也越来越完善的背景下,借贷机构是时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主体责任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