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兴宁东北部,群山叠翠、云雾缭绕之间,兴宁市黄陂镇这片被油茶树环抱的土地,用饱满的油茶果诉说着“油茶之乡”的故事。每逢金秋时节,漫山红黄相间的油茶果宛如灯笼缀满枝头,当地人亲切地称其为“黄金果”。
这颗深山里的“黄金果”究竟藏着怎样的价值?广东财经大学穗智兴农实践团,走进这片绿水青山,解锁“黄金果”背后的健康密码,见证一滴茶油的匠心之旅。
油茶果形似小苹果,成熟时由青转黄,果肉厚实,内藏数粒饱满的油茶籽——这正是茶油的灵魂所在。在黄陂镇的14万亩山林间,3万余亩油茶树扎根于沃土,涵盖湘林、岑软(岑溪软枝油茶)、长林等多个品种。不同品种各有特性——湘林耐寒、岑软丰产、长林出油稳定,它们共同为黄陂茶油的品质多样性提供支撑。
这里山多沟深、生态优良,无工业污染、昼夜温差大,纯净山泉与肥沃土壤滋养着油茶果,使其在阳光雨露中缓慢积累养分。作为“一村一品”的核心作物,油茶种植已形成标准化体系:从品种筛选到田间管护,科技特派员定期指导,低产林改造持续推进,每一颗果实都凝聚着自然精华与科学培育的力量。历经秋霜洗礼的油茶果,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黄陂油茶产业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发展”的见证者。
优质的原料为茶油品质奠定基础,而严谨的加工工艺则是品质的保障。从一颗果实到一瓶茶油,要经过漫长的“修炼”。
黄陂镇通过与梅州市农林科学院等合作强化科技支撑,让茶油出油率达到28.5%,每一滴都凝聚着果实的精华。当地企业坚持“生态、健康、高端”的理念,从种植到加工拒绝人工合成添加剂,老设备与新设备协同运作,既保留传统工艺的精髓,又借科技提升效率,让茶油始终散发自然清香。
严谨的工艺赋予了茶油优良品质,丰富的价值更使其成为备受青睐的健康之选。茶油素有“东方橄榄油”的美誉,而黄陂的高山茶油,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黄陂产出的茶油不仅品质出众,更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调节人体代谢)、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适合煎、炒、煮、炸,且烟点高(指油加热至冒烟的温度较高,烹饪时不易产生油烟及有害物质,更适合日常煎炒),堪称日常烹饪理想之选。
不止于食用,黄陂的高山茶油更是大自然馈赠的“天然护肤佳品”。当地老一辈人世代相传:用茶油滋润肌肤、护理秀发,天然温和不刺激。因其纯净可食,被誉为“可食用的护肤品”,深受孕产妇、有婴幼儿的家庭以及追求天然生活方式人群的青睐。
如今,黄陂镇通过“扶大、扶强、扶优”政策积极培育油茶产业主体,涌现出祥旺、桂丰源、瑞丰源、伟丰等一批龙头企业,催生出“七条松”“山茶油”“茶之乡”等7个知名品牌,其中1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品牌。部分品牌还被纳入“兴宁油茶”区域公共品牌体系,使用其标志,通过源头把控与工艺升级,共同为“油茶之乡”的金字招牌注入底气。
从健康佳品到富民产业,黄陂油茶的发展轨迹正是一段乡村特色产业的振兴史: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数十年前,最初以散户零星种植为主,品种单一且产量有限,仅能满足本地日常食用需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镇政府逐步将油茶产业纳入“一镇一业”重点规划:从推动规模化种植起步,引入湘林、岑软等优质品种丰富品类;随后联合科研机构改良种植技术,建设标准化基地提升品质,最终成功获评“省级油茶专业镇”,让这一“家门口的寻常作物”成长为富民强镇的特色产业。
如今的黄陂镇,既葆有“油茶之乡”的生态底色,又延续着省级专业镇的发展势能。按照“油茶之乡·绿色黄陂”的发展思路,通过“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带动”的模式,建成了7个千亩油茶基地,积极探索“油茶+药材”“油茶+水果”等林下经济模式,产业焕发勃勃生机。当地充分发挥“产业村长”作用,聘请油茶龙头企业负责人带动产业发展,联合梅州市农林科学院共建“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大力推进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累计完成改造5270多亩。通过“电商+农业”拓宽销路,让深山里的茶油走进千家万户。目前,黄陂油茶产业综合产值已超亿元,带动5000余户农户增收,真正实现了“种一棵树,富一方人”的美好愿景。
从黄陂深山挂满枝头的“黄金果”到澄澈茶油,是自然馈赠与匠心坚守的完美交融,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在这滴油里,藏着无污染山林的纯净气息,浸着科技赋能的创新力量,盛着万千农户的增收希望——它是健康生活的优选,是“黄陂油茶”品牌的闪亮名片,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诠释。
南方+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李晓岚 陈晓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