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纸信笺,三尺锦旗,往往承载着市民最朴素的谢意。
廿五载风雨如初,广州珠江公园始终恪守“公共空间服务大众”的初心。值此开放25周年之际,羊城晚报推出“珠江廿五载,绿美谱新章”专题,并特设本栏目——《信暖珠江》,以感谢信为尺,丈量“城央绿心”的服务温度;凭锦旗为镜,映照公园惠民的温暖底色。


清晨六点的珠江公园里,老人们晨练的太极扇划开薄雾,跑友们锻炼的脚步矫健有力。
“巡逻组注意,东区断枝已清理,通行无障碍!”
“北门药箱已补货,云南白药、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药品存量充足!”
珠江公园人用行动诠释公园服务的温度。他们不仅是园丁,更是游客生命的“第一响应人”。
一场救援:争分夺秒,闻令而动!
2025年1月13日下午,公园上演惊险一幕:一位六旬老人在荫生植物园突然瘫倒,呼吸急促,意识模糊。“他连家人电话都说不清。”20岁的服务人员李晓锋回忆。这个彼时入职仅13天的小伙子,在后勤班长简国浩带领下,与安保队组成临时小组,推轮椅、涂风油精、拨120一气呵成。
13天后,老人妻子送来手写表扬信,动情地说:“是你们抢回了救命时间!”


这并非孤例。3月3日雨天,北门斜坡处一位女游客滑倒扭伤脚踝,门岗人员推来轮椅,涂抹云南白药后护送她回家;3月22日,百花园友谊林旁,从新疆来穗探亲的老人突然晕厥,安保巡逻队迅速安置老人,与后勤人员一同协助家属送医……三个月内,三起突发事件,三面致谢锦旗与信件,勾勒出这片绿洲温暖的生命守护线。
一套机制:前后联动,打通生命通道
高效救援的背后,是珠江公园细致打磨、前后联动的应急机制在保驾护航。
“发现、上报、响应、移交——每个环节都要无缝衔接。”49岁的保安队长程习彬翻着工作日志说。白班26名安保分区域巡逻,每月联合后勤开展急救演练,连树上断枝、设施螺丝松动都列入检查清单……“生命无小事!”这位在公园服务9年的“老珠江”深知,应急响应每快一秒都关乎生命。
“人工急救是必修课。”后勤班长简国浩每天检查各门岗药箱,云南白药、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应急药品是否满仓;同时与安保团队形成紧密联动,让水上救援、反恐训练、CPR急救等成为常态化培训。

一份初心:能帮就帮,守护不分“份内外”
对公园团队而言,来自市民的锦旗是意外之喜。
当晕倒老人的家属送来表扬信时,李晓锋脱口而出的是“叔叔身体怎么样了”,得知老人平安出院才松了口气;游客家属专程赠送锦旗,简国浩说:“我们能帮就帮,不是图表扬。”
“我们都不觉得我们做的是‘好人好事’,这就是工作的一部分。”程习彬笑得朴实。他告诉记者,公园里常来运动的健身团队有30多个,安保人员与各团领队都熟稔如友,“天热时我们还会提醒跑者们要注意防暑,量力而行。”


“下大雨时游客容易出状况,要多看一眼。”入职仅半年的李晓峰,已从首次参与救助时的手足无措,变得沉稳干练。
盛夏的珠江公园,树影在巡逻车顶流淌。细致留存的锦旗和感谢信,见证着这片绿地绵延的生命年轮。当绿意成为城市的呼吸,一套高效的应急机制与一群人的温柔守望,让自然之美与人文之光在此共生。
文 | 记者 孙牧
图 | 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