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崔逾瑜)水蛭,堪称水中“软黄金”,正在成为农民致富路上的新选择。8月14-15日,省院士专家科技服务中药材产业链“515”行动(协同推广)水蛭项目现场观摩培训推进会先后开进荆州、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梅之南教授、中南民族大学邓旭坤教授、湖北中医药大学胡志刚教授、李娟教授等组成专家组,为水蛭生态养殖户和深加工企业把脉支招。
在荆州,专家组一行和参训代表先后观摩荆州市民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日本医蛭”活体养殖、加工与药用提取生产线,湖北千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荆蛭1号”宽体金线蛭生态养殖基地,深入了解水蛭生态繁育及初加工进展。专家组对民康生物医用水蛭养殖技术创新予以高度评价,建议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着力推动医用水蛭养殖产业提质升级,研发生产更多优质高效的好药新药,促进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专家组对湖北千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人工繁育、水质调控等方面的创新实践,特别是在水蛭与水生植物共生系统研发方面取得的进展表示肯定,并就企业面临的技术瓶颈展开深入交流。
随后,在水蛭生态养殖技术培训会上,胡志刚教授以《水蛭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为题,系统讲解了从选址建池到日常管理的全套技术规范。其他专家还针对养殖户关心的病害问题,详细介绍了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和绿色防控技术。
在武汉,专家组考察了武汉市品源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蛭蟹共生”养殖基地。“蛭蟹共生”模式通过在标准化蟹池中巧妙布设网箱,让宽体金线蛭与大闸蟹同处一“室”。宽体金线蛭吸食螺类体液后,剩余的螺肉及自然蜕皮成为大闸蟹的天然高营养饵料。这一巧妙的生态循环设计,不仅显著提升了大闸蟹的肉质鲜嫩度,还实现了“一池双收”的高效产出。专家们表示,该模式极具创新性,通过高效整合资源实现了标准化运作,其价值与推广潜力巨大。专家还为水蛭产业链延伸、品牌化经营等提出宝贵建议。
今年以来,省院士专家科技服务“515”中药材行动(协同推广)项目创新聚焦水蛭、蜈蚣等动物药材,紧扣种源选育、绿色养殖和产品研发三大方向,建成相应核心示范基地,开展产业示范和推广,取得良好效果。本次现场培训推进会行程紧凑、内容丰富,既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也为全省水蛭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科技动能。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