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的“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
作者 | 木鱼
编辑 | 小白
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不足,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波动加剧。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展现出较强韧性,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高于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延续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这期间,银行业整体运行稳健。2025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2万亿元,同比下降1.2%;二季度末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49%,拨备覆盖率211.97%,资本充足率15.58%,分别较上季末变化0.02个百分点、3.84个百分点、0.30个百分点。
银行面临的挑战在增多,新机遇也在不断涌现。净息差持续收窄,利润增长承压,资产质量分化,新兴业务领域竞争日趋激烈,转型压力加大。与此同时,金融“五篇大文章”战略部署为转型发展明确方向,新质生产力培育带来新的增长点,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更大空间。
核心财务指标稳中有进
01增长动能强劲,结构更趋合理
2025年上半年,中行实现营业收入3,294.18亿元,同比增长3.61%。其中,利息净收入2,148.16亿元,非利息收入1,146.02亿元。在利润端,2025年上半年,中行实现归母净利润1,175.91亿元,整体经营态势稳中向好。
非利息收入成为拉动营收增长的主要引擎,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了25.70%,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同比增长了6.11个百分点,至34.79%,综合化经营能力增强,结构也更趋合理。
具体来看,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61.91亿元,同比增长9.17%。特别是其他非利息收入,在净交易收入及贵金属业务快速增长的推动下,实现678.11亿元,同比增长了40.37%,成为非利息收入的重要推动力。
面对复杂的国际利率环境带来的行业性挑战,中行积极加强存款成本管控与业务结构优化,负债端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净息差管理成效显著。2025年上半年净息差为1.26%,降幅较2024年同期明显收窄,稳息差趋势显现。
02聚焦优质资产和优质负债
截至2025年6月末,中行的总资产达36.7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了4.93%。其中,发放贷款23.05万亿元、金融投资9.23万亿元,均较年初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尤其是贷款和债券投资等高收益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年初增长了2.32个百分点,资产结构进一步改善。
资本充足率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其核心一级资本净额2.5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7%,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2.57%,较年初增长了0.37个百分点。前期,中行成功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募资1,650亿元,全部用于增加核心一级资本,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
在负债端,中行坚持“存款立行”,不断提升核心存款占比。截至2025年6月末,其负债总额33.6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85%。其中,存款25.6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93%,占负债的比重也较年初提升了0.78个百分点。
客户基础也持续夯实,截至2025年6月末,对公客户较年初增长了6.79%,其中中型授信客户数增速达13.48%。同期,个人客户也较年初增长了1.15%,其中有效客户与中高端客户占比均稳步提高。
这展现了中行作为一家大型银行,在激烈竞争中采取的明智策略:不再盲目追求客户总数的爆炸式增长,而是通过精准聚焦和价值挖掘,实现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发展。
03再次中期分红353亿,真金白银回馈市场
股东回报方面,中行延续了稳定、可预期的分红政策。基于2025年中期业绩,中行拟再次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1094元(税前),合计约352.5亿元,派息率继续保持30%的较高水平。
这也是在2024年全年分红713.6亿元基础上的又一次真金白银回报。稳定的高比例分红,不仅体现了中行对股东回报的重视,更反映出其在复杂环境下的盈利韧性和现金流优势。
信贷结构明显优化,重点领域增长强劲
2025年上半年,中行持续推进贷款结构优化。
中行在贷款投向上呈现出明显的“有保有压”的结构性特征。截至2025年6月末,境内机构人民币贷款较年初增加了1.41万亿元,增长7.72%。虽然整体贷款增速保持平稳,但重点领域的贷款投放大幅增加。
为响应国家产业升级政策,中行将更多信贷资源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倾斜。高端制造与新兴产业成为重点支持对象。制造业贷款比上年末增长12.99%,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速更是高达22.92%,远高于平均水平。
同时,中行也在促进内需、支持消费升级方面积极作为,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5.42%,个人贷款结构更加均衡。通过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举措,中行既促进了消费回升,也拓展了自身业务空间。
“五篇大文章”成效显著,新增长点加速形成
中行近年来重点推进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今年上半年取得了明显进展。
科技金融贷款余额已达4.59万亿元,服务企业超过16万户。中行通过“算力贷”、AIC股权投资试点等方式,切入科技创新赛道,综合化服务规模超7800亿元,从传统信贷向“股债保租”综合服务转变。
绿色金融保持领先优势,贷款余额4.54万亿元,增长16.95%。特别是在境外绿色贷款领域,中行在“全球绿色UoP贷款”“全球可持续性挂钩贷款”等多项国际排名中位居中资银行首位,绿色债券投资规模超1000亿元,位列市场第一。
普惠金融在“增量扩面”的同时,也注重与产业政策协同,如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体现出中行在服务实体经济上的深度与广度。2025年上半年末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2.65万亿元,增长16.39%,服务客户超过172万户,较年初增长15.58%。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行为超过5万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授信超7000亿元。
养老金融领域,中行发行了业内首创的集社保、金融、交通和高铁功能于一体的四网融合“中银·中铁银通社保卡”。其企业年金服务客户超过2万家,个人账户数和托管资金规模位居市场前列。
数字金融转型步伐加快,个人手机银行月活客户数同比增长8.59%,数字人民币消费额保持市场领先。另外,中行已在全行100多个场景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覆盖超过3300个场景,数字化转型正从工具建设走向业务赋能。
全球化特色优势巩固,跨境服务领先市场
作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中行在2025年上半年持续强化其“全球化银行”的定位,境外商行业绩贡献稳中有升。
中银香港带动东南亚机构发展,中银欧洲作为欧盟区域总部功能强化,全球化管理架构逐步完善。2025年上半年,中行境内机构办理国际结算量2.1万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量8.5万亿元,增速分别达到16.51%和17.47%。
中行在全球35家人民币清算行中占据16席,CIPS参与机构数、人民币清算行数量继续保持市场第一,2025年上半年共办理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560.67万亿元,全球领先地位稳固。
中行还积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支持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在熊猫债、离岸人民币债券等领域的承销量市场排名第一,跨境托管市场份额继续位列中资同业首位。截至6月末,中国银行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跟进公司授信项目超过1300个,累计授信支持超4000亿美元。
风控能力持续增强,数字化转型深入
在规模扩张和结构转型中,中行始终保持审慎风险管理的准则,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持续优化。
重点领域专项压力测试常态化,流动性风险与市场风险整体可控;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加强,信用风险监控预警体系完善,不良化解与清收处置质效提升;合规与反洗钱管理,尤其是境外机构合规建设进一步加强,为其全球化经营提供制度保障。
这期间,中行的数字化转型也进入纵深推进阶段。
其扎实推进40个科技战略项目建设,项目平均交付周期同比下降11.13%,云平台服务器总量达到4万台,科技基础设施更加坚实。通过数字化手段,中行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也改善了客户体验。
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中行积极调整业务结构,2025年上半年业绩显示出其在复杂环境中的战略韧性与执行效率。
在保持信贷稳健增长的同时,结构明显优化,科技、绿色、普惠等领域成为新增长点;全球化和综合化优势进一步巩固,跨境金融、人民币国际化等服务领先市场;数字化转型从基础建设走向场景应用,风控体系稳健审慎。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这场深刻的业务结构转型,也将成为中国银行新的增长动力。
免责声明:本报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以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为核心依据的独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风云力求报告(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报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值风云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以上内容为市值风云APP原创
未获授权 转载必究
从传统的“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