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下跌,是导致居民存款减少的主要原因。
2025年7月,国内金融市场上演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存款大迁徙”。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当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创下了近十年来最大单月降幅。与此同时,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却激增2.14万亿元,创下自2015年有数据记录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生偏爱存钱的国人,为何突然开始减少储蓄?
而这些“消失”的存款又流向了何处?
根据央行发布的2025年7月金融统计数据,人民币住户存款余额为160.91万亿元,较上月减少1.11万亿元。这一数字不仅绝对值惊人,同比多减幅度也达到了7800亿元,显示出存款流出的加速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同期非银金融机构存款新增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这种“此消彼长”的现象并非偶然。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7月末居民存款与股票总市值的比值已降至1.7,反映出资金正在从传统的银行储蓄向市场转移。从更宏观的角度看,2025年前7个月,我国住户存款减少近2.8万亿元,同比下降5.7%,也是近十年来最大降幅。
居民储蓄习惯,正迎来大变局。
我国曾以高储蓄率闻名于世。回顾历史,居民储蓄率变化经历了几个明显阶段:
这种变化在人口结构上表现尤为明显。央行《2025年居民金融行为调查报告》显示,高达46.7%的中国成年人表示“基本无存款”,这一数字在35岁以下人群中更是达到惊人的58.3%。
传统的“爱存钱”观念正在年轻一代中迅速瓦解。
居民存款减少,看起来是好事情,但在当下的背景之下,却也没有那么好。
因为当前存款减少最直接的推手是银行利率持续走低。2025年第二季度,国有大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已跌破1%(0.95%),三年期仅1.25%,而同期CPI同比上涨3.2%,实际利率已转为负值。
这意味着10万元存银行,一年利息不足千元,而同期的购买力却在持续缩水。
这种“利率倒挂”现象也反过来迫使居民寻找更高收益的投资渠道。数据显示,2025年银行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2.12%,货币基金收益普遍超2%,部分分红型股票年化股息率更达4%以上,与存款利率形成鲜明对比。
在收益差距超过2倍的情况下,资金自然会从存款中“搬家”。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资选择。2025年上半年,国内股市日均成交额达到1.2万亿元,同比增长26%;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5万亿元,较去年底增长15.3%;黄金投资热度持续上升,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成交量同比增长41.2%。
7月份市场的优异表现尤其引人注目。当月A股三大指数全线上涨(沪指+3.74%,创业板指+8.14%),两市成交额创年内新高,超4600只个股上涨。这种“赚钱效应”也与低迷的存款收益形成巨大反差,直接推动了资金入市。数据显示,7月A股新增开户196.36万户,环比增长19.27%,约5000-8000亿元资金直接流入A股。
在低利率的大背景下,居民也在主动优化资产配置。
传统“存款为主”的单一模式正在被“理财+基金+保险”的多元组合所取代。这种转变在社交平台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理财猎手群”等社群兴起,投资者争相追逐高收益理财产品额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财富管理升级并非均匀分布。其中,中高收入群体更倾向于将资金配置到股票、基金等权益类资产,而普通储户则更多转向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等相对稳健的产品。这种分化也反映出居民金融素养和风险偏好的差异。
除此之外,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是储蓄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85后、90后群体月均消费支出占收入比例高达78.3%,较60后、70后高出近23个百分点。
“享受当下”的理念正在取代传统的“未雨绸缪”思想。
与此同时,刚性支出的快速增长也在挤压储蓄空间。2025年,一线城市新购房家庭月均房贷支出占家庭收入比例高达53.2%,二线城市也达到47.5%。教育和医疗支出同样不容忽视,2024年全国家庭教育支出同比增长18.3%,医疗支出增长16.7%,一个典型三口之家年均教育医疗支出已达8.7万元,占家庭年收入近三成。
从数据来看,金融市场是居民存款流出的最主要去向。7月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激增的2.14万亿元中,超70%的资金直接或间接进入股市、基金等市场。这种资金流动与A股市场的优异表现形成鲜明呼应。
具体来看,资金通过两种主要路径入市:
银行理财产品也是资金另一个重要去向。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7月单月增长5500亿元。净值型理财产品总规模已达31万亿元,因平均年化收益2.12%显著高于存款利率(0.95%),吸引力还在持续增强。
在利率下行预期下,部分资金还流向了债券市场。2025年上半年,超过1.2万亿元的资金流向了国债市场,特别国债和储蓄国债年化收益率在3.2%-3.5%之间,也明显高于银行存款利率。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降低存款利率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要迫使居民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用于投资或者消费,而不是继续躺着不流动,但当银行利率真正降低的时候,居民存款也的确减少了,但显然并没有用于消费或投资。
以7月为例,7月我国社零增速环比回落1.1个百分点,前7个月住户短期贷款减少3830亿元,显示消费引擎尚未被有效激活。
而投资借贷方面也是一样,民营企业借贷和投资增速仍然不及预期,较为缓慢。
但在较低的银行利率之下短期内,我国存款转移趋势可能延续。多家机构都预测,2025年全年住户存款增量或回落至10万亿左右,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撑。
而这种趋势能否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实际表现到底如何,以及接下来利率的走向,和未来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2025年7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的现象,是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既反映了低利率环境下居民资产配置的主动调整,也揭示了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深层问题。
从积极角度看,这种“存款搬家”是居民财富管理意识觉醒的表现,有助于优化金融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同时也需警惕相关风险,避免资金空转和资产泡沫,确保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未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持续发展和居民金融素养不断提升,我们有望看到一个更加健康、多元的财富管理生态系统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平衡好收益与风险、创新与稳定的关系,将是各方需要共同面对的长期课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