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银行之间非息收入分化明显,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起落加剧,影响整体营收表现。业内人士认为,部分银行依靠处置存量债券兑现浮盈,短期内稳住了利润表现,但“吃库存”难以长久,下半年银行债券投资将更考验交易能力与风险对冲水平。
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银行之间非息收入分化明显,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起落加剧,影响整体营收表现。
业内人士认为,部分银行依靠处置存量债券兑现浮盈,短期内稳住了利润表现,但“吃库存”难以长久,下半年银行债券投资将更考验交易能力与风险对冲水平。
债市波动成业绩关键变量
上半年,A股上市银行在其他非息收入方面出现明显分化。多家银行受债市波动影响,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投资收益大起大落,拖累整体营收增速;也有部分银行通过债券处置和投资收益实现业绩逆势增长。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债市先跌后涨、宽幅震荡,成为决定各家银行非息表现的关键变量。
2024年上半年,江苏银行实现投资收益80.84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0.46亿元,分别占营收19.42%和4.91%。但到了今年上半年,江苏银行实现投资收益79.6亿元,同比减少约1.25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26亿元,同比减少约22.72亿元。根据公开数据大致测算,如果这两项收益并未减少,该行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速有望超过13%。
今年上半年,南京银行投资收益80.86亿元,同比增长23.05%,为非息收入的绝对支柱;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7.14亿元,同比下降60.13%,明显拖累整体非息收入。
与此同时,张家港行则“双双报喜”,投资收益8.67亿元,同比增长27.57%;公允价值变动收益0.82亿元,同比增长33.65%,市场环境给其带来正面贡献。
总体来看,银行上半年其他非息收入方面呈现出鲜明分化,有的因投资收益下滑拖累非息收入,有的虽依靠债券处置推高投资收益,却因公允价值变动转负而受挫;也有少数银行展现出较强的交易能力,实现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双增长。
多重手段调节报表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尽管部分银行上半年投资收益同比大幅增长,但其收益增长的主要来源并非频繁的波段交易操作,而是通过出售此前配置的债券资产,兑现账面浮盈,从而在财务报表中确认为当期收益,带动利润提升。业内人士分析称,这背后不仅有市场策略考量,也涉及资产分类和会计处理方式。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一份研报中表示,银行持有的债券在会计上分为三类账本管理:一是交易性金融资产(FVTPL);二是其他债权投资(FVOCI);三是债权投资(AC)。
对此,一位债券交易员说:“通俗理解,FVTPL买了就盯着涨跌,所有变动都会立刻反映到当期利润中。FVOCI涨了跌了,先记在‘其他综合收益’里,不进利润表,只有卖出时获得差价才算真正收益。AC是打算一直拿到期,只记利息。但如果中途卖掉,也能把买卖之间的差价算进投资收益。”
银行兑现所谓的“浮盈”,就是指把FVOCI和AC账户里的债券卖掉,把账面上涨的部分转化成真金白银计入利润。招商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王先爽在一份研报中表示,近两年,银行净息差下行压力较大,降费背景和弱需求下中间收入增长同样承压,其他非息收入(主要是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长债利率持续下行的环境下实现了较高增速,于是部分银行在“债牛”行情下兑现存量债券浮盈。
而这背后的操作逻辑并不是靠频繁交易,而是典型的“配置为主”,即长期持有为主,在合适的时点择机卖出。“前些年我们部门买了不少票面利率3%的国债,原本是打算一直拿到期、按年记利息的。”一位银行金融市场部的投资经理告诉上证报记者,今年市场行情不佳,为了把投资收益做上去,只能提前卖掉,把涨出来的收益确认为利润。今年债市不算太好,但现在新发债券的利率只有2%左右,相比之下,把3%的老债卖掉赚一波价差,依然是划算的。
不过,这种“浮盈兑现”也并非没有限制。明明在上述研报中表示,如果AC账户中资产出售比例过高或者卖出频繁,可能会导致存量资产的重分类,因此银行在AC账户上的操作会更克制谨慎。
一位宏观研究员告诉上证报记者,当前商业银行利润增速面临较大压力。在信贷需求不足、资产质量承压、净息差持续收窄,以及利润需要覆盖不良等多重压力下 ,银行需要通过实现金融投资收益,以此来维持相对可观的利润增长,从而兑现利润目标。此外,各家银行为了维持利润的“光鲜”,要求金融市场部“砸锅卖铁”实现利润的硬性诉求也就越来越多。
从“配置为主”转向提升交易能力
银行卖出旧债锁定收益,短期内缓解了经营压力,但业内普遍认为,这种“吃库存”难以支撑长远。展望下半年,面对市场不确定性上升与利率曲线震荡,银行债券投资策略亟待调整,要更加注重交易能力提升与利率衍生品工具的灵活运用,以增强资产管理的主动性与抗风险能力。
钜豪投资公众号发布的观点认为,下半年债市大概率呈现“震荡为主,低位运行”的态势。在股市回暖的预期下,股债跷跷板效应将持续影响债市表现,叠加外部环境复杂,利率中枢难有系统性下行空间。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债券投资应从“配置为主”转向提升交易能力,以应对波动。
“当下的市场,不再是‘躺平就赚钱’的环境,而是一个考验交易能力的市场,牛市体现不出来的水平现在会逐步体现。”某城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对上证报记者说。
此外,在市场震荡加剧的背景下,银行对于利率风险对冲工具的需求日益提升。常熟银行研究员王德发此前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当前银行自营投资难以在短期内完成资产结构调整,因此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更需借助利率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尤其是通过利率互换对冲久期错配风险。他建议,应进一步扩大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参与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准入范围,为其提供更多的套保工具和额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