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字丙午大清银币是晚清时期的重要钱币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收藏价值。
历史背景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拟订《整顿圜法章程》,并在天津建成户部造币总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户部造币总厂为推行新币制,试铸了丙午户部大清银币“中”字样币,有壹两、五钱、二钱、一钱四等面值。由于当时“圆两之争”尚未定论,该银币未能正式大规模铸制发行。此外,中字丙午大清银币原模系英国伯明翰设计并制作样币,连同样币及模具一同交由户部铸造。
收藏价值
银币正面和反面
历史意义重大:作为清代晚期货币制度变革的实物见证,中字丙午大清银币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在币制改革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也见证了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为研究清代历史、货币制度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存世量极为稀少:中字丙午大清银币试铸后未正式发行,仅有少量流入市场,历经战乱、朝代更迭以及岁月的磨损,能够保存至今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使得其在收藏市场上成为稀缺品种。
铸造工艺精湛:该银币设计风格精美独特,正面中央有一阳文(小直径版为阴文)“中”字,边缘处有水波纹饰,背面中央铸一蟠龙图案,龙鳞清晰,龙目鼓凸,附火焰及云朵,下铸水波纹,外圈刻光绪年造中文及英文,工艺水平极高。
市场价格高昂:在收藏市场上,中字丙午大清银币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例如,2023年在安徽邓通秋季拍卖会上,一枚PCGS/SP61的中字丙午大清银币壹两以287.5万元成交;2021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中,一枚品相完好的中字丙午大清银币壹两以2587万港元成交,刷新近代银币拍卖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