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SIPRI)2025年3月发布的全球军贸报告挺有意思,中国武器进口额年均7亿美元,排名全球前列。好多军迷纳闷,咱们国产航母、歼-20都上天了,咋还要花钱进口武器?这事儿得掰开看。
中国军工发展走过三个阶段。最早是“造不出只能买”,上世纪90年代连三代战机都生产不了,只能从俄罗斯拉回苏-27、苏-30撑场面,后来连S-300防空系统也整箱采购。到了第二阶段“能造但不够用”,比如红旗-9防空导弹刚问世时产量跟不上,还得补购俄罗斯S-400应急。如今进入第三阶段“基本全自产,但成本考量还得买”,比如米-171直升机,俄罗斯生产线磨合了60多年,成本压得极低,咱们自己仿制反而更烧钱,索性直接下单补数量。
这7亿美元花哪儿了?大头给了关键零部件和特殊需求。航空发动机仍是重点,像教练-10用的AI-322涡扇发动机,国内小推力引擎还没完全跟上,2021年就从乌克兰订了400台。还有俄制AL-31F发动机,尽管国产涡扇-10已成熟,但老型号战机维护还得靠它。更逗的是“转口贸易”,枭龙战机用的RD-93发动机,俄罗斯被印度盯着不敢直供巴基斯坦,只能由中国进口再转手,这笔账也算在咱们头上。
现有装备维护也是开销大户。早年买的苏-35战机、S-400防空系统还得靠原厂技术支持,换零件、升级系统都得砸钱。2019年签的米-171直升机订单分批交货,拖到2025年才完事儿,期间物流和维护费用持续计入进口账目。别看这些项目零散,加起来就是一笔不小数目。
中国军购账本和国际对比反差极大。咱们进口额排全球第十开外,出口额却冲到第四,仅次于美国、法国和俄罗斯。卖出去的多是无人机、火炮、坦克这类中低端装备,高端货像歼-10CE、防空系统占比还不高。但2025年5月印巴空战中,歼-10CE和枭龙表现亮眼,未来战机出口很可能打开新局面。
国产替代步伐越来越快。红旗-17替代了俄式道尔-M1防空系统,歼-16、歼-20彻底甩开苏系战机性能。就连曾经卡脖子的发动机领域,长江-1000A航发地面试车1500小时,3D打印叶片耐高温性能反超俄制产品200℃。咱们一边买,一边学,一边超,形成独特“引进-消化-创新”循环。
中国军工供应链深度和效率今非昔比。055大驱热效率碾压美制LM2500发动机,福建舰成本控制让美军航母造价显得像“土豪玩具”。咱们军费开支只占GDP1.5%,但装备采购成本仅是美军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同样预算下换装速度翻倍快。
未来中国武器进口额还会往下走,个别领域像直升机发动机、高精度芯片仍需补短板。但大局已定,进口为补充,出口是主力,这份7亿美元账单背后,藏着中国军工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逆袭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