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永浩发文吐槽西贝预制菜”一事引发持续关注。
罗永浩vs西贝事件还原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9月11日晚,西贝召开新闻发布会,创始人贾国龙回应“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一定会起诉他”,宣布次日起全国370多家门店面向所有消费者开放后厨。
9月12日,全国多家媒体直播西贝后厨,网友称西贝为“灾难级翻车”“狼人自爆”。(截至9月14日已暂停参观)
9月12日晚,罗永浩在抖音、B站、微博等平台开启直播,回应西贝争议。
9月12日晚,西贝连夜召开“1.8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全员大会。
9月13日,罗永浩宣布“停战”。
9月14日晚,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群内表态:“西贝今后将‘打明牌’,做一个透明的西贝,彻底向胖东来学习。”随即被挖出后半段吐槽罗永浩“网络h社会”。
9月15日中午,西贝发布致歉信,一句“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引发新的争议。
此前,贾国龙透露,舆论风波导致西贝9月10日和11日日营业额分别减少100万元,9月12日预计会掉到200万到300万元,客流“断崖式减少”。
公众担忧什么?
公众对“预制菜”安全的担忧由来已久,这也是此次事件迅速爆火的重点。
2024年1月至2025年8月,消费保平台共受理“预制菜”相关投诉361件。其中关于“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的投诉达21.42%,针对“虚假宣传”的投诉达21.08%,反映了用户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正如这次风波,部分网友“造梗”辣评,背后隐藏的却是深深的担忧与质疑。
“一岁的孩子去西贝吃两岁大的西兰花。”
“西贝最新鲜的就是顾客,都是现宰的!”
“大家反对的不是预制菜,而是拿预制菜卖出大厨现场炒的价格。”
……
针对“预制菜”事件,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媒纷纷发表文章。
人民日报:“连日来,预制菜话题“搅动”舆论场。此事引发全民关注,不仅在于它关乎日常餐饮,还关乎消费者的知情权;不仅关乎某家企业,还关乎行业健康发展。”
新华社:“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目前,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中使用预制菜十分常见……使用预制菜不仅节省成本,而且风味更足,能够显著加快上菜速度,提高翻台率,对于企业经营和消费者体验而言均有益处。”
什么是预制菜?
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哪些食品不属于预制菜?
从菜肴属性看,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比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此外,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目前消费者普遍关注餐饮环节预制菜使用情况,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谈“预制菜”而色变,其实大可不必。
风波中的另一种声音
针对西贝引发的信任危机,网上并非只有一种声音。
有网友辛辣的指出:“这几年的线下实体餐饮也是那个‘弱者’,都在教西贝怎么做公关,咋没人教罗永浩这些公众人物怎么谨慎发言?”
9月12日,胖东来CEO于东来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次日被删除。
15日上午于东来再次发声:“希望人们理性理解帮助企业改善问题走向美好、而不是不经意间的毁掉一个企业……相信西贝会尽快完善人们对部分食品安全的担忧。”
9月15日中午,西贝在致歉信中承诺“10月1日前,全国门店调整”。
民以食为天,希望本次事件成为推动预制菜透明化的经典案例。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既是对餐饮从业者提出的要求,也是相关部门应该回复的社会关切。
文 | 子不语
编辑 | 得鹿
数据支持 | 问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