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季度末临近,银行业揽储压力再度升温。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与民营银行在负债端(存款)展开差异化竞争,大额存单成为主战场。当中,部分民营银行则以超2%的利率吸引投资者,但额度稀缺、售罄迅速的现象凸显市场供需矛盾。
利率分化
国有行“1字头”vs民营银行“破2”
近期,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大连银行等近十家银行密集发行大额存单,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产品利率集中在1.2%—1.9%区间。例如,大连银行成都分行推出的16周年行庆专属大额存单,三年期年利率为1.90%;交通银行山东省分行9月推出的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1.65%,起存门槛20万元;邮储银行部分产品1年期利率仅1.25%。
相比之下,民营银行利率优势显著:苏商银行2年期、3年期利率分别达2.1%、2.3%;上海华瑞银行18个月期利率2.3%,但产品已显示“售罄”。
尽管民营银行高息产品吸引力强,但额度普遍有限。以苏商银行为例,其3年期2.3%的大额存单需抢购,部分投资者需提前多日蹲守;百信银行8月推出的2.2%产品同样快速售罄。与此同时,国有大行产品流动性较差,转让市场成交利率普遍低于原定存利率。例如,农行3年期存单转让年利率约1.5%,低于原利率1.55%。
揽储逻辑
季末考核压力与负债成本博弈
银行季末揽储主要受监管考核驱动。存贷规模考核以时点数据为主,每个季度末银行都会面临一次大考,9月末是第三季度的考核关键节点,银行需通过高息产品短期内吸收存款。当有些银行满足不了监管要求,就只能通过提高存款利率这种方式来吸收存款以满足监管的要求。
然而,净息差收窄迫使银行严控负债成本。因此,一些国有大行已逐步收缩长期高息产品,如工行、建行等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一些银行更是直接把5年期甚至3年期的大额存单给取消了。
民营银行采用了高息策略获客,但长期难持续。如网商银行上线了预约购买转让存单专区,有意向的储户只需在银行APP上进行“预约排队”,一旦有额度释放,即可自动购买到利率较高的大额存单,部分存单利率达到了3%及以上,在当前利率环境下,这是非常罕见的产品。不过,在成功买入前,排队中的预约购买金额锁定在活期账户中,期间不可以被用于其他业务交易。微众银行也曾在7月份开启了年利率3%的大额存单预约抢购窗口,不过仅针对特定资质客户,当前名为C款“大额存单+”产品年利率3%,目前已暂停预约。
为规避监管限制,部分银行采用“擦边”手段。某股份行客户经理自掏腰包补贴新户定存礼品,存50万元送千元礼品;另有多家银行通过积分兑换、立减金等方式变相提高收益。此类操作虽短期有效,但可能推高负债成本,加剧中小银行经营风险。
投资策略
选短“蹲”长关注转让功能
在利率下行周期中,投资者需调整策略。
首先是优先选择中短期产品。由于长期限大额存单供给稀缺且利率下行风险大,1—2年期产品更灵活。其次关注大额存单的转让功能,部分银行支持存单转让,可缓解流动性需求,但需注意折价风险。最后,需要分散配置,“存款特种兵”最好结合国债、低风险理财等产品,避免单一资产集中。
业内普遍认为,银行负债端成本压力将持续存在。国有大行凭借规模优势可维持低利率,而民营银行需在获客与盈利间平衡。
然而,监管层对高息揽储的规范趋严,或进一步压缩中小银行生存空间。对投资者而言,需警惕“高息陷阱”,理性评估风险收益比。
南方+记者 黎华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