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丰 通讯员李科)“掌握一技之长,收入翻倍增长。”近日,在中铁二十三局承建的黄百铁路(贵州段)站前三标段红基隧道内,90后职工李强自豪地说。半年前,李强还是一名“出苦力”的劳务工,他的蜕变正是该项目创新产业工人培育模式、破解关键岗位“技工荒”难题的缩影。
黄百铁路项目开工初期,一些新设备、新技术因技能人才短缺而一度闲置。为此,中铁二十三局六公司工会在项目部进场伊始便将产业工人技能提升作为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职工队伍。
针对模板工、钢筋工等常规技术工种,项目部立足自有培训阵地,提升职工职业技能。在工会指导下,各工区灵活利用施工间隙开设“流动课堂”,强化现场指导,钢筋加工厂等场所则被打造为实操基地,设置标准化实训工位。对于爆破工等特殊及紧缺工种,项目无法依靠自身提升职工能力,公司工会与相关企业开展“厂企联动”培训模式。今年3月,该项目部从劳务队伍中遴选出李强等50名青年职工骨干,分赴设备厂家或专业机构进行为期20至40天不等的定制化培训。李强经过培训,成了一名湿喷机械手操作员。
更让工人们感到有奔头的是工会在项目部建立的“技能银行”激励机制。工人参与的培训学时、取得的技能等级认证以及实际工作业绩均可转化为个人积分,可用于兑换更高级别的培训资源、竞聘晋升岗位或获取专项奖励。
此外,项目部畅通了“一线操作工—技术骨干—基层管理者”的职业发展通道,已有8名优秀技术工人通过竞聘走上工班长岗位。截至目前,项目部成功培育出涵盖各类大型设备操作司机、司索工等技术型建筑产业工人超200名。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