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多家国有大行及部分股份行宣布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首次跌破1%关口。这一政策调整在引发“存款搬家”现象持续发酵的同时,也促使银行理财公司迅速启动“抢钱”策略。
查询发现,存款降息落地不到一周,各家理财公司已通过资产配置创新与产品模式优化双轨发力,在争夺市场资金的同时,也推动银行理财规模在5月中旬突破31.28万亿元,展现出短期扩容的强劲动力。
资产配置与产品创新双轮驱动资金争夺战
存款利率下调后,银行理财公司迅速以“非标策略+分红创新”两大核心策略开启资金争夺。农银理财、徽银理财、渤银理财等多家机构密集推出封闭期在330天至755天的“固收+非标”理财产品,通过配置不超过50%比例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将业绩比较基准锚定在2.5%-3.5%区间。
以徽银理财“智盈添金目标盈19号”为例,其不仅设置3.00%的目标止盈收益率,还通过高等级非标资产与信用债的组合配置,为投资者提供超越存款收益的回报预期。在产品支付模式创新方面,农银理财于5月22日推出首只分红型理财产品“长辈悦享”,该产品在成立满三个月后可按月进行现金分红,390天的产品期限搭配2.5%-3.00%的业绩比较基准,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现金流补充。上银理财“安心颐选长盈3年(悠享分红款)”、苏银理财“恒源封闭三年鑫利系列”等产品也同步加入分红创新阵营,通过定期分红机制增强产品吸引力。
理财规模突破31万亿,短期扩容与长期挑战并存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已达31.28万亿元,较4月末的31.1万亿元进一步扩容。业内人士指出,存款利率与理财收益的“比价效应”是推动资金搬家的核心动力——当国有大行一年期存款利率降至0.95%以下,现金管理类理财1.50%的年化收益率、纯债类产品3.34%的收益水平,对低风险偏好投资者形成显著吸引力。尤其是1个月以下短期理财产品规模较年初激增8000亿元,凸显出投资者对流动性与收益性的双重需求。
然而,利率持续走低的趋势也让理财子公司面临业绩承压的挑战。一季度末固收类产品占比近97%的结构,使得理财收益高度依赖债券与存款等固定收益资产。随着国债收益率下行,多家理财机构已调降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存款利率下调带来的短期利好明确,但长期来看,无风险利率下行将压缩理财收益空间,提升资产配置难度。
含权产品成未来布局重点,多元策略应对市场变化
在固收类产品主导市场的同时,多家理财公司正将含权产品作为战略布局重点。某国有大行理财公司人士透露,今年已发行60多只含权理财产品,较去年同期增长数倍,部分现金管理类客户在市场利率下行后,希望通过“固收+”产品博取更高收益。
数据显示,4月份“固收+”产品年化收益率达3.01%,虽略低于纯债产品,但在权益市场稳健表现的支撑下,逐渐成为投资者提升收益的新选择。面对未来市场变化,业内专家建议投资者加强多元化资产配置:短期可关注现金管理类与短期固收产品,满足流动性需求;长期闲置资金则可布局封闭式固收产品,通过“时间换空间”策略挖掘资产价值;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可通过定投挂钩权益指数的理财产品分享资本市场红利。而理财子公司则需在提升债券投资能力的基础上,构建多元资产投研体系,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寻找新的收益增长点。
随着存款利率下调效应持续释放,银行理财市场正经历规模扩张与策略转型的双重变革。短期来看,33万亿元规模目标可期;但长期而言,如何在低利率环境下平衡收益与风险,将成为理财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