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数据出炉,美国GDP达到14.93万亿美元,中国则是9.19万亿美元,两者差距扩大到5.74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让不少国际观察家开始嘀咕,是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了,但你要是只盯着美元计价的GDP看,那可就把经济竞争想得太简单了。
你得看看汇率波动带来的“视觉误差”。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守在7.17左右,跟2024年同期比还小幅走弱了。人民币一贬值,就算国内产出实实在在增长,换算成美元后规模也得缩水。
这可不是中国实际产出减少,纯粹是计价单位变化带来的错觉。另一边美元却强势得很,美联储加息让美元指数全年涨了10.8%,创下2022年3月以来最高水平。强势美元让新兴市场货币相对走弱,进一步放大了中美经济总量的账面差异。
更关键的是通胀差异,美国2025年上半年核心PCE物价指数环比折年率跑到2.54%,8月份整体通胀率升到2.9%。
高物价直接推高了名义GDP,这里面差不多有2.5个百分点的增长是价格因素贡献的,不是实物产出增加。美国名义GDP同比增长4.4%,但老百姓的实际购买力并没同步提升,这种增长更像“账面繁荣”。
中国这边通胀温和得多,上半年CPI同比只涨0.5%,PPI还是-1.6%的负值,中国名义GDP增速虽然只有3.1%,但实际增长率高达5.3%——中国经济实际扩张速度远超美国,只是低通胀让这个优势在美元计价体系里没充分显现出来。
统计方法也不同根不同苗。中国用生产法核算GDP,重点看各产业部门的实际产出,不管是工厂造的汽车电子设备,还是农田收的粮食,只要进入市场流通都计入GDP。
2025年上半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9.8%,新能源汽车销量涨35%,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冲到6.1%,这些实打实的数据撑起了经济增长,美国用支出法,把个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都算进去,光个人消费就占近70%。
美国还把“自有住房估算租金”这种虚拟支出纳入统计,这一项在2022年就占了GDP的8%以上,2025年第一季度又贡献了6100亿美元——这些在中国GDP统计里根本不存在。
回头看看2025年一季度的真实增长对比,美国同比增长2.0%,中国则是5.4%。中国增速是美国的2倍还多,领先优势几乎比2023年第三季度翻了一番。
高盛预测也印证了这个趋势,他们4月份把中国2025年GDP增速预期从4.5%调到4.0%,美国则从2.5%大幅砍到0.5%。这么一算中国经济增速领先幅度从80%扩大到700%,差距拉大的主要推手其实是美国经济自身放缓。
美国经济放缓背后藏着深层次问题,政府债台高筑到34万亿美元,占GDP比例超过124%,人均负债约10万美元。财政赤字居高不下,2023财年赤字比2022财年涨了23%。这种靠举债支撑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而中国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6.1%,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更达到7.6%,城乡差距持续缩小。低通胀让老百姓实际购买力更强,社会长期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产业实力对比更说明问题。中国粗钢年产量10.05亿吨,占全球54%以上;发电量冲到10万亿千瓦时,风光发电占比20%;高铁里程4.8万公里占全球70%。美国粗钢产量不足中国十分之一,高铁项目基本停滞。
中国单位GDP的工业效率是美国的3倍,用美国65%的GDP规模产出2倍于美国的工业品,在新能源领域中国优势更明显,锂离子电池占全球75%产量,电动车占60%,控制全球80%的锂钴加工产能。
2025年下半年经济格局可能会逆转。美联储政策转向降息周期,美国财政部长已释放信号支持“弱美元”策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美元指数可能回落到95-98区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望回升到6.8-7.0之间。一旦汇率条件改善,中国GDP的美元计价规模就会显著回升,当前中美账面差距可能缩小甚至逆转。
中美经济竞争说到底不是数字游戏,而是实体经济实力的较量。中国靠着完整的产业链、庞大的内需市场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和发展潜力。美国虚拟经济占比过高、实体经济空心化的结构性问题,可不是靠汇率波动或统计技巧能解决的。这场持久战谁能笑到最后,就看谁能在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和民生改善上真正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