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5日,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天骄托育园的老师带领孩子们做游戏。图/新华社
据新华社报道,2025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为“十五五”时期中国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建议》明确提出,要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高质量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项目建设。这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在新的发展阶段,政府投资的导向正发生深刻转变,以民生为本,正成为财政资源配置的核心准则。
这不仅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化落实,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政府投资,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历来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既是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也是优化资源配置、引导社会投资的“指挥棒”。
回望过去数十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的硬件实力和运行效率。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内涵和重点也随之演变。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如果说,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投资更多地体现为对物质资本的积累,那么,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投资则必须更多地转向对“人”的投资,转向对公共服务的供给。这既是发展的“后半篇文章”,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
《建议》的指向是明确的:政府投资必须从“物”更多地转向“人”,从“速度”更多地转向“质量”,从“总量”更多地转向“结构”。
从宏观视野来看,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首先是补齐社会发展短板的迫切需要。尽管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
例如,《建议》中提到的“稳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探索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等表述,背后指向的是对未来国民素质的更高要求和对教育公平的更深期盼。这不仅是简单地增加年限,更意味着要加大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投入,特别是要补齐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短板,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同样,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并存的“一老一小”挑战,政府投资也需及时跟进。无论是构建普惠性养老服务体系,还是发展成本可负担的托育服务,都需要政府财政的“真金白银”来引导和兜底。这些领域的投资,短期看是支出,长期看则是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和谐、优化人口结构的关键布局。
此外,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本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兜底、保障性住房供给等方面,政府投资的“压舱石”作用更是无可替代。这些领域的短板不补齐,不仅会成为民生痛点,更会制约内需潜力的释放。
而且,投资与消费并非对立,优质的民生投资本身就是激发消费潜力的“催化剂”。当教育更加公平可及,当医疗服务更有保障,当养老托育不再是家庭的沉重负担,公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就会减弱,消费的意愿和能力自然就会被激活。
当然,强调政府投资向民生倾斜,关键在于“优化结构”。这并非要否定基础设施等其他投资的重要性,而是要追求一种更高水平的“均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仍需要政府投资的战略引领。
“十五五”时期即将开启,《建议》作为指南,已经为政府投资锚定了新航向。当有限的公共资源被更高效地配置到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转化为公众可感可及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品质的提升,我们所追求的高质量发展就能落地生根、行稳致远。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