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免密支付”业务在提高便捷性的同时,部分支付服务主体在业务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一些用户也存在安全意识薄弱的情况。为进一步规范“免密支付”业务开展,切实保护用户权益,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服务主体、广大用户发出倡议:支付服务主体应进一步加强“免密支付”业务安全管理。
“免密支付”功能能够提高支付效率和便捷性,本是方便消费者之举。但一些平台与商家将免密支付当成掏消费者钱袋子的“便捷通道”,消费者一不小心误操作就可能掉进陷阱,“莫名其妙”就花了钱。不仅如此,“免密支付”还可能存在盗刷风险,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不少服务平台免密支付功能开通十分简单,有的甚至一旦被使用,就默认开通免密支付并在客户选择相应的支付渠道后,授权商户自动扣款。有的平台的免密支付功能设置在付款界面,以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提示“是否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有的甚至是“默认开通”选项,消费者就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
与变相诱导及开通容易相反的是,免密支付的取消相对复杂。如一些网络平台上,要想取消这类设置,会被承诺持续改进等一再“挽留”,“一键开通、N键取消”。“免密支付”存在开通容易取消难,误导或诱导消费者开通先用后付等问题。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以及第九条“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免密支付开通容易取消难,误导或诱导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等,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与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
要捂紧消费者的钱袋子,关键要增强免密支付、先用后付的安全性,让免密支付、先用后付真正成为掌握在消费者手中,消费者能够作主的便捷支付方式。
此次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倡议:“免密支付”不得默认开通;强化商户风险管理,提供限额管理功能。要规范“免密支付”功能,加强消费者账户安全,不能止于倡议,而要像治理APP自动续费乱象一样,出台相关规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监督治理机制,明确规定支付平台的责任与义务,加大对违规平台或商家的整治力度,督促相关平台或商家尊重消费者权益。像消费者协会也可以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帮助众多权益受损的消费者维权。
免密支付不能成为“钱包刺客”,不能成为平台、商家、不法分子的“盗刷暗道”。要管好违规平台和商家的“任性之手”,扎紧消费者的钱袋子,兴利除弊,让免密支付等服务功能回归服务消费者的服务属性,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
文/戴先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