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由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徽商银行、安徽省数字金融科技协会、长三角区域金融机构首席信息官联盟、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协办的“‘大模型+智能体’引领远程银行数智化转型升级同业交流活动”在安徽合肥举办。来自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头部银行及科技企业的百余位领导、专家和行业代表齐聚合肥,围绕远程银行在人工智能浪潮下的转型路径、技术实践与生态共建展开深度研讨,共绘金融智能化新图景。
政策驱动:顶层设计为金融智能化注入新动能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重塑千行百业。2025年,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大模型等前沿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并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
在此背景下,金融行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应用领域,正加速推进以大模型和智能体为核心的数智化转型。中国人民银行于2025年3月明确要求“安全稳妥有序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在金融领域应用”,为远程银行这一数字化转型前沿阵地提供了清晰指引。据《中国银行业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已有37家银行客服中心更名为远程银行中心,占比达44%;31%的远程银行已在行内完成大模型部署与应用,标志着行业已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在致辞中介绍,远程银行不仅是客户服务的窗口,更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神经中枢和价值引擎。科大讯飞作为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践行者,依托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大模型基础研究和行业应用上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远程银行场景中,通过数字员工、智能知识库等技术,助力银行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的跃迁。同时,科大讯飞始终坚持“技术向善、安全可控”,构建覆盖数据、模型、应用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治理体系,确保技术发展始终服务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徽商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安徽省数字金融科技协会会长张居中在致辞中表示,远程银行的数智化转型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关乎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必答题”。徽商银行积极构建以客户为中心、智能驱动、多渠道协同的“四新”远程服务体系,全面支撑业务智能化发展。希望通过本次同业交流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行业交流平台,推动形成技术共识、促进实践经验互鉴,为全国金融行业贡献安徽智慧与实践方案。
技术跃迁:从工具赋能到智能协同
在主旨分享环节,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平台与工程化部副主任董晓飞系统梳理了远程银行与智能体的发展现状与挑战。他指出,金融作为典型行业,新一代智能终端与智能体技术正加速实现规模化落地与应用,推动金融服务从“数字赋能”转向“智能驱动”。无人服务与人工服务双轨并行的新模式正在探索中成型。但当前智能体应用仍面临“认知规划能力不足、应用场景创新不够、安全治理体系不健全”三大瓶颈,亟需在“自主性、可解释性、安全性”等方面实现突破。
科大讯飞研究院副院长梅林海深入剖析了当前远程银行面临运营效能与服务期望的供需矛盾、通用AI平台与业务场景适配难、组织架构差异导致远银建设模式复制难等痛点。他提出四大发展建议:一是以数据为纽带,实现多渠道信息接力与价值挖掘,通过智能服务路由提升坐席有效服务率;二是从业务需求出发,坚持“场景牵引+数据涟漪”方法论,实现技术贯穿业务;三是大模型技术不仅要提升体验效果也要提升运营效率,通过轻运营方案降低远银运营成本;四是统一远银顶层设计,形成一张“蓝图”,构建“一个路由、两个服务、三个支撑”的AI原生体系,推动AI、知识、数据三飞轮迭代。梅林海预测,未来远程银行将实现从“单点智能”到“场景智能”、从“零散应用”到“业务重塑”的跨越,形成有温度的“超级顾问”服务模式。
实践探索:多元路径共绘转型蓝图
在主题交流环节,来自中国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徽商银行、长沙银行、江西农商联合银行以及华为昇腾的专家分享了各具特色的转型实践,展现了远程银行数智化建设的丰富图景。
中国金融传媒特聘高级专家高峰主持同业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就远程银行数智化转型的焦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当前,远程银行正迈向以客户为中心、智能驱动、多渠道协同的新范式。正如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所倡导,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与智能体普及率将超70%,远程银行有望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在政策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下,远程银行将加速从成本中心蜕变为价值创造中心,为构建更加高效、温暖、可信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贡献核心力量。未来,各方将持续深化协作,共同探索智能金融的无限可能,让每一分科技之力,都转化为服务民生、赋能实体的切实价值。(汪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