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农商银行深度服务“金包银”项目建设。图为该行支持的乌涂商业街“金包银”项目,该项目已成为活力四射的网红街,为村民带来红火的好日子和鼓起的钱袋子。记者 林铭鸿摄
同安区西柯街道官浔社区“金包银”项目始建于2010年,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约3000万元,厦门农商银行为其提供专项贷款约1亿元。厦门农商银行供图
同安区洪龙“金包银”项目为四村联建,始建于2016年,厦门农商银行提供专项贷款约1.7亿元,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约2100万元。厦门农商银行供图
以“金包银”经验为指引,厦门农商银行支持同安区美林街道四口圳社区发展用地项目建设。厦门农商银行供图
在厦门市同安区苏颂大道旁的四口圳社区发展用地项目建设现场,四栋集商业和公寓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厦已拔地而起,正抓紧最后冲刺。用不了多久,随着项目竣工投产,社区产业升级、集体经济壮大、居民增收致富的美好图景可望渐次清晰。
作为同安区规模最大的农村集体发展用地项目,厦门农商银行为其提供2.7亿元综合授信,并通过定制化金融方案疏解了项目建设的资金梗阻——这是该行继承发扬“金包银”宝贵经验,与时俱进融入城市更新的又一实践。
追溯实践源头,要回到二十年前。在“提升本岛、跨岛发展”重大战略引领下,厦门市委、市政府独创性提出“金包银”模式,成功实现城市发展与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
自“金包银”模式构建之初,厦门农商银行便深度融入发展大局,立足厦门实际,发挥金融在城市功能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及乡村振兴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逐步摸索出一套成熟机制,使金融成为激活区域发展内生动力的“金钥匙”。
破题之钥
产城共舞催生城市更新
暮色在天边晕染开来,位于同安区新民街道的乌涂商业街,又迎来一天中的热闹时刻。这条800米长的步行街上,升腾着浓浓的人间烟火。土生土长的乌涂村民陈华昌,总喜欢在茶余饭后到这里走走。他说,这条活力四射的网红街,为村民带来红火的好日子和鼓起的钱袋子。这样的变化,离不开当年的“金包银”好政策。
2005年,同安工业集中区开工建设,拉开了“千年银城”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序幕。如何在工业化进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成为摆在战略规划者面前的必答题。
经过反复调研与论证,厦门创造性地提出“金包银”模式:即在征地的同时,按人均15平方米预留发展用地,于村庄外围建设“底层店面+上层公寓”的“金边”配套设施,同时改造旧村内部“银里”,形成“居有其屋,工有其业,财有其源”的可持续发展格局。由于在征地拆迁之前就优先考虑好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生活的后顾之忧,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破题起势”的关键作用。
有专家指出,“金包银”模式的核心智慧在于构建起了良性产城互动——工业集中区数万产业工人催生商业需求,为“金边”商铺、公寓提供发展土壤;村集体项目填补了园区配套缺口,不仅让村民获得稳定收入,又优化了园区投资环境,实现“留得住乡愁、看得见发展”的双赢。
以同安工业集中区为例,历经近二十年发展,园区已集聚企业约1500家,5条百亿级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同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金包银”模式的成效。
作为当时唯一深度参与“金包银”模式的金融机构,厦门农商银行从项目萌芽期便积极介入、创新探索。
“农商银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核心特质,也是实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的战略基石。”厦门农商银行董事长谢滨侨表示,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机遇面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被征地农民的根本利益是“金包银”模式的初衷,也是农商银行责无旁贷的使命。
信用之钥
先行先试撬动发展动能
“金包银”项目的推动并非一蹴而就。
同安区新美街道后宅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林国轻向记者回忆道,由于“金边”工程是由国有企业出资代建,村民要想成为股东,得把房子从代建单位买回来。按照当时成本测算,每份股金近3万元,以一家四口为例,一下子得拿出约12万元。在此之前,尽管村民在征地后领到了钱,但多数已用于自家建房,这让大家一筹莫展。
“集体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凭着这样的信念,厦门农商银行加入到“金包银”项目中,并调研探讨贷款的可行方式。然而,在农户普遍缺乏抵押物的情况下,如何满足贷款的“信用”要求,成为绕不开的难题。
经过多轮深入研究论证,凭借对农村信用体系生态的准确把握,该行创新提出“五户联保”模式,终于化解了村民入股的资金难题。按照该模式,五户农民之间通过自愿组合形成一个联保小组,成员之间共同承担联保责任。短短三个月,发放专项贷款700多万元,受益人口近160户、500多人。
其间,厦门农商银行在服务下沉、产品创新、配套支持上的暖心举措更令人称道。为了方便村民,该行将“办公桌”搬到村民家门口现场办公,村民凭身份证和印章即可便捷办理。在贷款方式上,除了“五户联保”,该行还为“金包银”项目所在地的村民推行联保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等多种方式,其超前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得到政府部门和被征地农民高度认可。与此同时,厦门农商银行还通过提供最大幅度的利率优惠,实行资金、租金封闭式管理,灵活确定每户还款方式和时间等,让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实惠与便利。
“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和农商银行的帮忙,才有了今天的好生活。”2006年,同安区新美街道后宅社区前埔村“金边”店面建成后,身为“金包银”股东的村民林天送租下了一间70多平方米的店面,经营水暖器材生意一直至今。工业集中区建设发展带来的市场需求,加之“金边”集体资产的长期分红,让他们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相关数据显示,在2005年至2014年十年间,厦门农商银行累计为“金包银”工程授信近16亿元,惠及三万多村民,实现“农民变居民、资产变资本、资金变股金”的转变。
焕新之钥
模式迭代激活要素资源
“我们目前正在做室内装修,大概今年8月竣工。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能创造2000万元村集体收入。”看着社区发展用地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工地上的忙碌场景,同安区美林街道四口圳社区党委书记吕跃清的眼中充满期待。
着眼于盘活村集体沉睡资产,实现共建共享、共同致富,2022年6月,四口圳社区报备开工了该项目。项目总投资约3.65亿元,在全面发动村民自筹,并申请各级财政补贴后,项目仍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因为农商银行扎根农村最久,与我们的距离最近、联系最紧密,我们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找农商银行。”吕跃清告诉记者,结合此前“金包银”服务经验,厦门农商银行很快就以综合授信的形式,给予项目授信2.7亿元,助力项目顺利推进。
近年来,为了大力扶持村(社区)集体发展项目,激发集体经济的活力,进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厦门农商银行与全市多个镇(街)村(社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制定村(社区)集体发展项目的金融服务方案,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信贷支持。
截至目前,该行在厦门市范围内已支持超35个村(社区)集体发展项目,提供授信超52亿元,项目种类包括农贸市场、学校、医院、“金边”项目、“四统房”、商业综合体、长租公寓等,涵盖厦门6大行政区、16个镇街、29个社区,惠及村民约15万人,已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村(社区)集体发展项目金融服务方案。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金包银”这一惠民、富民工程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作为“金包银”模式的参与者、见证者,厦门农商银行将继续立足区域特点和自身优势,加大对“金包银”经验的探索与实践,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努力蹚出一条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的新路。(记者 陈本美 通讯员 杜宇飞 俞龙根)
上一篇:季星云新安银行董事长任职资格获批
下一篇:比特币逼近11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