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是国家或地区正式发行的货币。钱币包括主币和辅币,以及货币文化的衍生物。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嬴秦。古代铸造钱币方法比较粗放,原始的钱币与工具钱同形状,后来逐渐脱离,具有自己的特点。
晚清时期,中国传统的银两制与制钱制度面临诸多困境,如成色不一、铸造混乱等。同时,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使得外国银元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严重冲击了本土货币体系。为了维护国家金融主权,清政府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铸币技术,在各省设立钱局铸造银元,广东省走在前列,于1889年成立广东钱局,开启了近代机制币铸造的先河。
关于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双龙寿字币的铸造目的,主流观点有两种。一是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而铸。当时,清政府为彰显对太后的尊崇,不惜耗费巨资筹备庆典,铸造纪念币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为光绪皇帝祝寿所铸。“寿”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代表着人们对长寿、安康的美好向往。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双龙寿字币将“寿”字与双龙相结合,寓意更为丰富。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皇权和祥瑞的象征,两条巨龙环绕“寿”字,既表达了对皇室成员长寿安康的祝愿,也蕴含着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景。这种将吉祥寓意与货币形式相结合的设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崇。
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双龙寿字币,作为中国近代机制币中的翘楚,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与西方造币技术。中国传统的龙纹、篆书“寿”字等元素体现了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而西方先进的机器铸币工艺以及在图案雕刻上的写实手法,使得钱币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又具有现代感和精致感。这种中西文化的交融,是晚清时期社会变革在货币上的体现,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技术,同时又努力保留本土文化特色的态度。深入赏析此币,不仅能洞察晚清时期的货币铸造艺术,更能窥探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风貌,对研究中国近代货币史和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点评:
此钱币引进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先进设备,采用机器冲压工艺,取代传统手工铸造。历经熔银、轧坯、冲坯、滚边、印花等多道工序,相比传统浇铸,图案更精细、统一,边齿均匀规整,体现工业标准化生产优势,是中国货币从传统向机制币转型的标志。正面珠圈环绕满汉文“光绪元宝”,上缘“广东省造”、下缘“库平七钱二分”,字体融合楷书与魏碑体,端庄舒展;背面双龙寿字图案,龙纹立体生动,鳞片、龙须、火焰珠等细节精湛,有的融入西方浮雕技法,同时保留清代宫廷龙威严,双龙寿字版还借蝙蝠(谐音“福”)与寿字,实现“福寿双全”的传统吉祥寓意与西方工艺结合。是中国首套机制银元之一,见证晚清币制改革与洋务运动成果,反映“中体西用”思想,对研究近代货币史、工业史、文化交流史意义重大,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欣赏价值!
以上全部内容为平台主观观点摘录或原创文化广告包装,不代表任何藏品实际价值与真伪鉴定,藏友自行看待与区分
下一篇:邮储银行取得数据传输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