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吕少峰
7月16日下午,湖北孝感的汪先生拨打极目新闻热线(027-86777777)反映,他半个月前因轻信网络贷款陷入诈骗团伙的“连环套”,导致损失2万多元,虽然已经报警,但他还是希望将自己被骗的经历讲出来,以此警醒他人。
今年20多岁的汪先生,是湖北孝感人,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因为点击了一条短信,就被诈骗团伙的“连环套”骗走了2万多元。说起半个月前的被骗经历,他觉得不可思议,更有些郁闷不平。
汪先生介绍,7月4日下午1点多钟,他的手机收到了一条1068开头的号码发来的短信,短信显示“您的可贷额度已于7月04日由28600元升至199800元”,并提供了一个链接地址。由于当时手头也有点紧,于是他就顺手点开了短信。也正是这个轻率的点击,让他一步步陷入对方精心设计好的“网贷”骗局。
汪先生点开短信提供的链接后,系统提示他下载“网商贷”查询自己名下可贷额度。“当时显示我可借20万元,‘网商贷'App还提供了一份电子合同,上面显示了我的姓名和银行卡号。由于我只想贷5万元,于是就申请了5万额度。”汪先生介绍,在他向“网商贷”App提交贷款申请后,很快就获得了通过。于是他就按照操作步骤点击“提现”,没想到提现不成功,App提示说他提供的姓名和银行卡号不匹配。汪先生就仔细看了一眼,发现电子合同上显示的银行卡号好像有一位数字确实不对。事后他反复回忆,估计就是那个时候,诈骗团伙对他的提供的银行卡号故意进行了修改。
汪先生也没有多想,就在“网商贷”App在线找客服,询问银行卡号信息有误,能不能修改。在向客服询问之前,他又再次看了一下贷款放款页面,确实显示由于姓名和卡号信息不匹配,导致刚才申请的5万额度被冻结。
这个时候,客服就发过来一份假冒监管部门编造的“红头文件”。大意是,因贷款申请填写的个人信息与账户不符,导致被某局冻结其贷款资金5万元整,经调查与工作人员无关,也不是协同他人骗取贷款。然后给出两条处理结果,要求提供身份证正面、银行卡正面的照片,由放贷金融公司财务部递交某局核实申请处理解决方案;由于贷款申请人不在金融公司现场,必须预存2.5万元(贷款金额的50%)作为认证资金进行认证解冻,认证成功后认证金会连同贷款一并到App钱包提现下款。对方还特别强调“须在30分钟内完成此次银行账户安全认证!”
5万元贷款没有成功,反而要求提供2.5万元的解冻资金,一念之间汪先生开始有点怀疑了。但看到对方提供的是某局的红头文件,也就没有再过多质疑了。于是他就按照客服发的链接下载了“美通”客户端,开始与另外一个客服对接解冻资金的问题。“美通客服”就通过微信发过来一个收款二维码,要求马上将认证资金转过去,汪先生就按要求用银行卡转了4999元,转账反馈过来的收款信息为“桐庐县富春江镇思彤副食品店”。汪先生就问了一句,为什么是外地的副食店,对方回复说现在是法治社会,如果有疑问,觉得资金有问题,可以去派出所报警。鉴于对方不断地催促,于是他在前后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又先后转账三次,共计5966元。
汪先生仔细算了一下,四次已经转了10965元,应该可以解冻了,于是就提出解冻的要求。“美通客服”答复他说,需要向他们的领导申请,领导同意后才可以确认“网商贷”里的电子合同是否准确无误。
经过几个来回地沟通,汪先生发现“网商贷”所提供的电子合同姓名和银行卡号已经准确无误,于是再次点击“网商贷”进行提现操作。不承想,“网商贷”却显示电子合同还是没有更改过来,由于汪先生强行进行提现操作,导致贷款被二次封冻!
“美通客服”还不停地抱怨汪先生,由于他操作得太快才导致再次被封冻,于是又给汪先生发来一张监管系统的认证解冻系统截图,要求他在30分钟内再次存入60966元进行二次解冻。
要求转账60966元进行二次解冻
就这样,提现、失败、认证、转账……汪先生借款不成反而转账被骗,再次陷进诈骗团伙精心设计的“连环套”。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了晚上,这个时候汪先生再也拿不出钱来进行二次解冻了,于是他就开始找多个朋友借,好不容易凑到了一万元。由于朋友都是通过微信转账,他告诉“美通客服”,钱都在微信里,没有办法通过银行转账。“美通客服”就要求他下载某德地图,输入客服提供的账号+852 95007***进行登录,支付某知名景点门票,未成。客服再次要求他下载某牛APP,汪先生一切照办后,于20:50和20:52分两次支付9444元。
看到时间已经到了晚上九点,汪先生就跟“美通客服”说,确实再也拿不出更多的钱进行解冻操作了,而且到了休息的时间。“美通客服”唯恐汪先生放弃,就主动打圆场说“你只需要再找一万元就够了。”这个时候,汪先生更加怀疑了,他就多了一个心眼,要求客服给他出一个书面证明,说只需再交一万元认证金就可以解冻了,免得对方不断加码。没想到客服还挺爽快,很快就发了一个按了手印的“承诺书”。
就是这个“承诺书”,让汪先生彻底意识到自己受骗了,因为对方发过来的是一个对“孙胜茂”的承诺书。连名字都能写错,可见对方行骗心切,全然顾不上什么细节了。于是汪先生就开始用手机上网查对方提供的那个所谓的监管系统中心提示,不查不要紧,一查吓一跳,原来对方提供的“认证解冻系统”就是2022年某省反诈中心在发布反诈案例时用到的一张图片。诈骗团伙原封不动地盗用这张图,只是对图片中的姓名、身份证号和贷款金额等关键信息进行简单修改,其他的都一模一样。
短短几小时,只是因为轻信一条短信,就一步步陷进诈骗团伙设计的“连环套”,白白损失了两万多元,郁闷不已的汪先生连觉也不想睡了,当天晚上他来到附近派出所报案。
汪先生告诉记者,虽然平时经常听到各种反诈宣传,觉得那些离自己很遥远,万万没想到这种事件竟然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他希望如实讲出他的受骗经历,让更多的人不再上当受骗。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