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夏季攻势的炮声未响,全球已闻到火药味。当普京的“60天最后通牒”与特朗普的“致命军援”针锋相对,拉夫罗夫突访北京的交底行动,暴露了这场博弈的真正底牌——中国态度或将决定俄乌战局走向。
观察者网消息称,俄乌战场近期呈现诡异静默,但卫星图像和前线情报揭示,俄军正以“主动防御”为幌子,在苏梅、第聂伯罗和波克罗夫斯克三线布下杀局。
苏梅方向,俄北方集群用20天“装睡”麻痹乌军后,突然拿下关键农场,距离切断乌军生命线仅剩2公里。乌军虽抽调白俄罗斯边防部队反攻金德拉蒂夫卡,但这一拆东补西的战术,反而暴露了侧翼空虚的风险。
军事专家分析,俄军放缓其他区域攻势,实则为集中兵力在苏梅打一场“巴赫穆特式”歼灭战,若成功,乌东战线或将崩塌。 而一旦正式启动,俄乌参战总兵力或达130万。
第聂伯罗的局势同样危急。俄军两路夹击将乌军压缩成“倒三角突出部”,这片无险可守的平原,可能重演阿夫杰耶夫卡的悲剧。
而在波克罗夫斯克,俄军放弃正面强攻,转而像螃蟹钳子般包抄罗丁斯科耶市——这座小城控制着乌军75%的补给动脉。夜袭得手的俄军装甲分队,已让乌军陷入“死守或溃退”的两难抉择。
而当西方关注俄军动向时,朝鲜的暗牌悄然翻开。
韩媒披露,平壤已向俄交付1200万发炮弹,相当于俄军去年消耗量的40%,而3万名朝鲜士兵可能接替俄边防任务,释放更多主力上前线。
与此同时,俄国内动员令下,导弹和无人机储备已达战前标准的2倍。这些数字背后,是普京为“60天决战”准备的硬筹码。
但真正的风暴来自华盛顿。
其一,特朗普近日声称若俄罗斯50天内未与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美国将对莫斯科加征100%关税。
50天的期限绝非随意设定。当前正值俄罗斯夏季攻势关键期,普京此前向特朗普透露计划在60天内完成军事行动。而乌克兰秋冬季的泥泞天气将极大限制战场机动性,50天后恰好进入作战窗口关闭期。
特朗普这一安排,等于默许俄军利用最后时机扩大战果。更微妙的是,相比此前美国议员提议的500%关税和两周生效期,最终政策不仅税率大打折扣,缓冲期还延长数倍。
这种"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操作,与其说是最后通牒,不如说是变相纵容。
其二,特朗普宣布与北约达成协议,将向乌克兰提供17套"爱国者"防空系统。此举被部分舆论解读为政策转向,实则暗藏多重算计。
与拜登政府无偿军援不同,特朗普坚持"有偿军售",且通过北约中转交付,既规避直接卷入冲突的风险,又能从中牟利。
这一举动直接踩中俄罗斯两条红线:一是武器射程突破300公里,意味着基辅可对俄本土发起战略打击;二是美国试图复制“伊朗模式”的极限施压。
克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警告:“任何对俄领土的袭击都将触发核威慑预案。”
促成特朗普有限调整对乌政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原有立场与共和党建制派、美国主流民意及西方盟友集体意志严重脱节。近期共和党内部要求支持乌克兰的声浪高涨,北约成员国更是持续施压。
特朗普所谓"被俄罗斯欺骗"的辩解,实为在内外压力下的找补说辞。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其"联俄制中"的战略主轴并未改变。
综合来看,特朗普的50天宽限期实则为俄军攻势开绿灯,所谓关税威胁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军援变军售的戏码更暴露其"生意人优先"的本质。
这些动作进一步佐证了外界关于"特朗普-普京密约"的猜测:以乌克兰利益为筹码,换取俄罗斯在其他战略方向的默许。
未来50天,俄乌战场或将迎来更惨烈的搏杀,而美国的政策摇摆将继续为冲突注入不确定性。
在此背景下,俄外长拉夫罗夫结束访朝后直飞北京,绝非偶然。尽管表面是参加上合会议,但俄媒透露,其真正使命是寻求中方对“美国经济绞杀战”的破局支持。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反对“非法单边制裁”,而高层会见拉夫罗夫时更承诺“加强多边平台相互支持”。这句话看似外交辞令,实则为普京吃下定心丸:中国不会因美国施压减少能源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已确定赴华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这场元首会晤或成战略协作升级的关键节点。
眼下局势如同高压锅,三个变量可能引爆临界点:
一是美国是否真向乌移交远程导弹,若成真,俄军大概率对乌后方指挥中心发起“外科手术打击”;
二是朝鲜援军会否直接参战,30万生力军可能改变战场平衡;
三是中国能否在G20等国际平台促成停火谈判,目前看,中方“劝和促谈”的窗口正被西方军援不断挤压。
历史经验表明,当核大国被逼至墙角,常规战争规则往往失效。普京的“60天通牒”既是军事动员,也是政治试探——若西方继续递刀,俄乌冲突或将滑向“全面战争”深渊。
而中俄背靠背的战略协作,正在改写美国“单极霸权”的剧本。正如克宫某匿名官员所言:“现在不是1945年,没人能对莫斯科发号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