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功能持续提升、支付结算规模稳步上涨、储备功能日渐强化……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作为国际货币的支付、投融资、储备等功能全面增强。
◎记者 黄冰玉 陈佳怡
投融资功能持续提升、支付结算规模稳步上涨、储备功能日渐强化……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作为国际货币的支付、投融资、储备等功能全面增强。
人民币登上世界舞台,不仅呼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顺应了国际货币格局调整的大势。受访人士认为,在美元信用裂痕愈渐加深的当下,人民币国际化也迎来机遇期。
多点开花
4月外资净增持境内债券109亿美元、当月下旬外资投资境内股票转为净买入……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披露的数据,正是外资看好中国资产的生动注脚。
当前,境外机构投资者已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44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7%,共有1167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
“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意愿持续向好,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部不确定性有预判也有预案,打出了金融政策组合拳,以真金白银稳定了市场预期。”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
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不断提升,凸显出人民币投融资功能逐步增强,也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步履不停。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共振之下,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接受和认可程度明显提高。
如今,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报告显示,3月,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保持全球第四大最活跃货币的位置,占比4.13%。受益于较低的融资成本,“熊猫债”市场日益活跃。数据显示,前4个月,熊猫债累计发行规模622亿元,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人民币储备功能稳步提升,已有8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此外,近期人民币国际化还有更多好消息:中国和巴西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清迈倡议多边化机制有新安排、“互换通”产品类型将进一步丰富……
彰显韧性
在近期的全球金融市场震荡中,人民币汇率彰显较强韧性。
数据显示,4月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整体持平。当月,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先抑后扬,在上旬走贬后掉头回升,陆续收复失地。
美元指数则在4月明显下跌约4.36%,下破百点大关后持续探底,在市场动荡之际未展现避险货币的升值动能。
进入5月,人民币汇率持续保持双向波动,彰显“稳”的内核。截至目前,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在7.22关口附近,月内小幅升值。在跨境金融研究院院长王志毅看来,人民币贬值压力最大的阶段或已过去。
展望后市,人民币汇率有望继续保持基本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表示,我国经济基础坚实,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市场有韧性,将继续为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与会计学教授、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欣舸说,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不断完善,汇率弹性增强,监管部门也积累了在汇率出现超调时果断出手的经验和工具箱。总的来看,人民币汇率有望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既不会无序贬值,更不存在持续大幅贬值的基础。
迎来机遇
如今,美元信用裂痕加深。由于美国政策反复无常严重侵蚀投资者信心,美国发生了罕见的股债汇“三杀”现象,美元资产正面临一场信任危机。
赵欣舸分析称,目前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其地位正面临削弱:一方面,美国债务和赤字高企侵蚀了美元信用,在债务上限等问题影响下,各国对美元资产的信心动摇;另一方面,美国政策反复无常,暴露了以美元为贸易结算货币的重大风险,促使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思考货币多元化的必要性。
管涛表示,今年以来,美国政策导致了市场混乱,且美国经济衰退风险上升,种种因素动摇了美元信用,可能加速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极化进程,这有望继续利好人民币国际化。
“可以预见,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将朝着更加多元化、包容性的方向发展。”赵欣舸说。王志毅也认为,未来货币格局可能更加多元化,非美货币储备地位可能上升。
短期而言,美元的地位难以根本性撼动,但人民币国际化迎来重要契机。在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副教授马畅看来,中国应把握相关契机,通过优化对外贸易布局、支持企业出海、推进资本账户开放、深化汇率改革、发展金融市场和完善政策监管体系等措施,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已迈上新台阶。关于如何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赵欣舸认为,应在稳步推进中不断夯实基础、防范风险:首先,保持经济金融稳定;其次,继续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开放和制度完善;最后,健全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设施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