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亿老人终于等到了!国家发改委在4月提出一系列提振消费的举措,旨在通过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其中养老产业成为重点扶持领域,特别是 “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 政策的推出,标志着养老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3.2亿,占总人口22.3%,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在未来十年内,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那么未来带来的机遇,不仅是养老服务的需求,还有医疗、护理等各方面的压力。据测算,未来十年,我国养老相关支出将年均增长 10% 以上。
“养老再贷款”,不是让老人为了养老而去贷款,完整表述是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这是央行发布的一项刺激内需消费的金融政策工具。往宏观层面讲,或许会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之一,如果往微观层面讲,可能意味着万亿级养老行业的快速扶持,未来让老人的老年生活会过的更好,也是让从事养老产业的人更谋取到更大的收益。
根据试点信息,未来这项专项贷款的利率可能低至 1.75%,采取先贷再借的直达模式,极大提高了融资效率。未来将极大降低养老产业的融资成本,吸引更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预计未来十年,养老产业将吸引超过 1 万亿的资金投入,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具体做法是,采用“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向养老企业放贷后,可向央行申请等额再贷款资金。据测算,每1元再贷款可撬动8-10元社会资本,按2025年计划投放3000亿元计算,将激活2.4-3万亿市场投资。政策创新在于投放的贷款将限定养老设施建设、智慧养老设备、医养结合服务三大领域。同时贷款最长可达15年,匹配养老产业长周期特性。
其实我国养老产业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例如东部地区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45张,西部仅18张;人才缺口:养老护理员缺口达300万,且70%未接受专业培训。又例如长期护理保险覆盖不足1亿人,商业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又例如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激增,2024年市场规模达2800亿元,但渗透率不足8%;但是科技发展可以提供供给侧的需求满足,所以太需要金融资本来扶持和发展了。
2024年老年人人均消费支出达4.2万元,增速(9.1%)超城镇居民均值2倍,预计2030年银发经济规模突破12万亿。同时养老产业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每新增100张养老床位可带动12个就业岗位,智慧养老催生“老年健康管理师”“适老化改造工程师”等30余种新职业。当然养老的地产也可以通过此进行资产盘活。例如通过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模式,将存量物业改造为养老社区,目前已有首单养老REITs获批,预期收益率6.8%。
那么这个低息的金融成本投入后,可以做很多事。让中国老人的养老,从生存型到发展型养老基础层,最终进入到进阶层的品质生活。另外现在追求个性化养老,那么创新的消费也很重要,例如老年教育、旅游、电竞等新兴赛道年增速超40%,携程数据显示“银发族”出境游人均花费1.2万元,较2019年增长67%。同时科技重塑养老范式智慧养老系统:AI跌倒监测、远程问诊机器人等等普及都是刺激内需消费的要点。
当然,国家发改委还公布了三个大的未来举措,主要目标是针对中低收入群体。其中主要有:
一、继续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扶持措施,今年还将开展第2批,再投入1,400亿左右。去年和今年一共两批投入超过1600亿元。通过消费品的升级换代,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同时有效刺激内需消费。
二、育儿补贴制度将会实施,这一措施会有效的提升生育率,降低民众家庭的生育负担,让更多的家庭敢于生孩子,敢于养孩子。同时也会使用专项再贷款工具,加大养老产业发展的扶持。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有所靠,那么大家更敢生,更愿意生孩子。三、指导限购城市针对长期摇号家庭和无车家庭等重点群体定向增发购车指标。在以旧换新中,对于汽车的更新换代已经有了专项扶持措施。那么对于车辆限购城市,还将出台更多的扶持措施,让想买车的都能买上车,想换车的都能换上车。看来上海最贵车牌价格还会持续下跌,北京摇号将更加容易。城市交通拥堵其实可以通过各种措施来缓解,不能仅仅通过限购买车来进行。
国家发改委的再贷款政策,恰似刺破老龄化阴云的曙光。当1.75%的利率遇见7万亿的产业空间,当3.2亿老年人的需求碰撞科技与资本的创新,这场银发经济革命正在改写经济学教科书——人口红利从未消失,只是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未雨绸缪,方能老有所依;创新驱动,方能产业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