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数据显示,英伟达以441亿美元季度营收重返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但中国市场的挫折却笼罩在这家芯片巨头的财报之上。因美国出口管制导致的H20芯片库存积压,使其单季度计提55亿美元资产减值,而中国本土芯片企业的崛起,更让这家曾占据95%市场份额的巨头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特供”产品的技术妥协
美国对华AI芯片出口管制的不断升级,迫使英伟达在2025年推出“缩水版”Blackwell架构芯片。这款定价6500至8000美元的“特供”产品,采用GDDR7显存替代高端HBM存储,放弃台积电先进封装工艺,性能较H20大幅下降。
“我们已无技术调整空间。”英伟达CEO黄仁勋的坦言,折射出地缘政治对技术创新的扭曲。中国数据中心市场500亿美元的规模,被其视为“不可失去的战场”,但现实是,华为昇腾910B等本土芯片正以每年59%的增速蚕食份额。
本土生态的逆向突围
中国芯片企业的反击,远不止于硬件替代。天数智芯董事长盖鲁江披露,2025年上半年国产算力芯片出货量激增,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阶跃星辰Step3等应用已100%基于全国产算力构建。更值得关注的是,华为昇腾与天数智芯、燧原科技等近10家芯片企业发起“模芯生态创新联盟”,试图通过标准统一降低适配成本。
这种“应用场景-大模型-芯片”的联动模式,正在形成闭环。深圳某国产芯片厂商高层透露:“当大模型半年迭代一次,芯片设计必须更具前瞻性。”而英伟达引以为傲的CUDA生态,正面临MindSpore、OneFlow等国产框架的替代挑战。
合作暗线:在限制中寻找支点
尽管地缘博弈加剧,英伟达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仍未完全断裂。苏州英诺赛科宣布与英伟达合作,推动800V直流电源架构在AI数据中心落地,通过GaN技术实现供电能力从千瓦级到兆瓦级的跃升。这种技术合作,被视为英伟达维持中国市场的“最后支点”。
更微妙的信号来自算力租赁市场。利通电子作为中国大陆唯一AI服务器合作商,仍负责英伟达DGX服务器的销售与技术支持;工业富联则有望在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中占据40%份额。
黄金时代的双重注脚
英伟达的困境,恰是中国芯片产业从“替代”走向“创新”的转折点。当深圳某芯片企业高层说“现在国内应用场景到大模型到芯片公司没有统一标准,适配成本高”,当阶跃星辰CTO朱亦博呼吁“模芯联盟”打通产业链,一场关于技术标准与生态主导权的战争已悄然打响。
黄仁勋的预言正在成真:“无论有没有美国芯片,中国的人工智能都会不断发展。”而英伟达的未来,或许不在于能否重返巅峰,而在于能否在地缘政治的夹缝中,成为这场技术革命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2025年的中国芯片市场,既没有绝对的赢家,也没有彻底的输家。英伟达的“特供版”芯片或许只是权宜之计,但中国本土生态的崛起已不可逆。当政策铁幕与技术突围并存,当合作暗线与竞争红线交织,一个属于AI时代的新游戏规则,正在深圳、北京、硅谷的三地联动中悄然成型。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