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爆护”是经常有的事情,但你见过甲鱼“爆护”的吗?而且还是清一色的“黄金鳖”,这概率,恐怕就低到不能再低了吧。
这事情说起来也算一件奇闻!
近期,河北一位钓友在一处河道钓鱼的时候,意外钓到了一只通体金黄的“黄金鳖”,我们平常见到的老鳖都是青灰色的,全身都是金黄的的老鳖还真是不多见。
所以,刚钓上来这只甲鱼的时候,钓鱼男子觉得自己运气太好了,本着好运连连的想法,他便将这只“黄金鳖”给放了,结果呢,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真的发生了。
男子在钓鱼的时候简直是时来运转——
不一会功夫,他就接连钓到八九只甲鱼,直接把鱼护装满,简直钓麻了!
难道是刚才放生的那只甲鱼,叫了七大姑八大姨前来“报恩”?又或者是许的愿这么快就实现了?
这波“报恩”,来得如此猛烈又离谱!以至于这位钓友都有点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
如果是钓到八九只正常体色的甲鱼还说得过去,可能是他捅到了“鳖窝”,但钓友钓到的可全是清一色的“黄金甲”,这就有点稀奇了。
最终清点战果,算上最先放掉的那只“黄金鳖”,他居然一口气钓了八九只金光闪闪的甲鱼!这场面,连见多识广的老钓手都直呼“活久见”!
网友评论更是炸了锅:“这鳖仙人怕是喊来了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报恩呐!”
“哥们儿,你这是捅了黄金鳖的老窝吧?”
还有网友称:“这下发财了,这金黄色的甲鱼可不多见。”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黄金鳖”到底是何方神圣?为啥会成群结队地出现?
首先,这满身“土豪金”的甲鱼,应该是一种体色变异个体——它们基本是得了“白化病”或者“黄化病”的甲鱼,这种变化在动物界不可避免,不管是鱼类还是龟鳖类,都会出现身体颜色“黄化”或者“白化”的现象。
按道理来说,在自然河流里,基因突变的概率顶多万分之一,野钓的时候偶尔撞见一只就不得了了,一连钓到八九只,全是变色甲鱼,这手气确实好到没谁了!
难怪有网友说,这甲鱼是带着七大姑八大姨来给钓友“报恩”了。
说笑归说笑,真正的原因到底是啥呢?
我猜想,这大概率是附近有人放生了清一色的“黄金甲鱼”来祈福,刚好被钓鱼男子给遇到了,所以才一连钓到八九只,如果不是人为放生,纯野生的甲鱼不可能出现这么大概率的体色变异。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附近养殖甲鱼的养殖场出现甲鱼逃逸现象。比如近期一些地方暴雨,鱼塘可能被水冲垮,导致养殖者养的“黄金甲鱼”一下全跑了。
否则就难以用科学进行解释了。
自然水域中偶然出现的金黄色甲鱼,通常由基因突变导致黑色素合成异常引发。这种突变可分为两类:一是完全丧失黑色素,甲鱼通体呈粉白或浅黄,眼睛为红色。
二是部分保留黄色素,体色呈现金黄,比如此次河北钓友遇到的黄金甲鱼。
自然突变概率极低(约几万至十几万分之一),在野外因缺乏保护色易被捕食,难以形成稳定种群。
另外,部分甲鱼因长期摄食含叶黄素的植物(如藻类、水草)或人工添加万寿菊等饲料,底板逐渐变黄,但这属于“伪变异”,内脏脂肪仍为白色,且体色会随环境改变,有可能还会重新变回它们原本的颜色。
不过,虽然基因突变的额概率很低,但通过连续多代群体选育,可以培育出遗传形状稳定的个体。
比如,从自然界人为收集稀有变色的个体,然后经过筛选培育,再定向交配,确保这种变异基因可以稳定地传到下一代。经过这样循环不断的繁殖,最终就会批量复制出变异的“黄金甲鱼”。
目前,像上面这种金黄色的甲鱼,在市场上很常见,一只几十块钱不等,并不算罕见,通常被人拿来观赏。
这就是人为大批量复制的结果,一旦出现的数量变多,它们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一开始,最早在野外发现的那些变异个体,价值肯定会高出很多倍。
其实,“黄金甲鱼”和“黄金鳜鱼”有点类似,如果放在六七年前,在野外钓到一条金黄色的鳜鱼,那些专门收集变异鱼类的玩家,可能会以数万元的价格将其拿下。但一旦这种变异特征被批量复制,它们就不再稀奇了。
现在,一条金黄的鳜鱼苗,可能只需要几块钱。
再回到河北这位钓友的奇遇上,这并不是 “鳖仙人拖家带口来报恩”,当地网友的评论印证了我一开始的猜想。
一位保定网友称:最近他们那里下大雨,把养“黄金甲鱼”的养殖场给冲了,这位钓友才会钓到这么多只甲鱼。
说到最后,这只是“养殖场不幸遭灾”的现实剧本,而且这些金黄色的甲鱼现在也并不稀奇,在人工培育技术的加持下,它们已经完全实现了批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