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经贸圈的焦点,几乎全被中美之间的动态牵着走。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真实社交”上抛出的一则帖子,直接让全球市场炸开了锅——他公开呼吁中国将美国大豆订单量提升至原先的4倍,理由是这能“大幅削减中美贸易逆差”。可这看似简单的“要求”,背后藏着的却是美国大豆产业的焦虑,以及对中国市场逻辑的严重误判。
要理解这场博弈的核心,得先看清美国大豆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症”。数据不会说谎:美国每年生产的大豆、豆粕、豆油,约60%要靠出口消化,而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其最关键的买家。这种依赖不是一天形成的,却曾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被他亲手打破——当时他主动挑起对华贸易摩擦,中国随即对美国大豆加征25%关税反制。
那一轮贸易战的代价,美国农民至今记忆犹新。当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暴跌近70%,出口额直接蒸发约40亿美元,大豆期货价格更是跌到了9年谷底。即便2020年美国大豆出口额回升到255亿美元,超过了贸易战前水平,但这背后是美国政府砸下的巨额农业补贴,是无数农户扛着亏损硬撑的结果。如今特朗普再提“四倍订单”,更像是忘了当初的教训,想把农业压力重新甩给中国。
可中国早已不是七年前的中国了——在农产品进口上,我们早早就布局了“多元化”,不会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特朗普当年挑起的贸易战,恰恰给了巴西大豆机会:美国大豆退出中国市场的空缺,几乎全被巴西补上了。就像路透社最近报道的,在当前美国大豆的关键销售季,中国买家根本没回头,反而忙着锁定巴西大豆准备装运。
有三位贸易商透露的细节更能说明问题:中国进口商已经完成了9月份约800万吨的大豆预订单,来源全是南美;10月份的订单也敲定了400万吨南美大豆,占了预期需求的一半。要知道,往年这个时候,中国买家早该开始采购美国大豆(通常9月至次年1月发货),可今年美国大豆出口商连门都没摸着——这意味着他们很可能要错失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对华生意。
面对特朗普的诉求,中国的回应既务实又明确。外交部发言人林剑8月12日答记者问时说,中方在中美经贸问题上的立场一贯清晰,具体问题建议咨询主管部门。这话看似平实,实则传递了关键信号:中国不会被美国单方面的要求牵着走,经贸合作得按规则来,按双方的实际需求来,而不是谁嗓门大就听谁的。更何况,中国进口商用“选南美弃美国”的实际行动已经表明:想靠不合理要求逼中国就范,根本行不通。
更复杂的背景是,中美之间的关税问题还悬而未决。今年5月,两国商定暂停征收24%的关税,期限原本是90天,8月12日就该到期。中方此前已经表态同意延长暂停期限,可美方却一直拖着,说要等特朗普做最终决定。
林剑发言人也提到,希望美方能跟着中方一起,落实两国元首通话的共识,好好用起来中美经贸磋商机制,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谈出成果。可美国这边呢?一会儿威胁要加关税,一会儿又提这种不切实际的采购要求,把经贸合作当成了施压的工具。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不仅搅乱了全球大豆产业链和供应链,最终损害的其实是美国自己的利益——比如那些等着订单下锅的大豆出口商。
要是从9月开始的新销售季,美国大豆还是拿不到中国订单,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价恐怕会承压下跌。就算到2025年底、2026年初,中国大豆进口可能出现200万到500万吨的缺口(巴西产量未必能完全补上),美国也未必能填上这个坑。因为中国在全球农产品市场上的选择太多了,从阿根廷到加拿大,再到其他新兴供应国,我们没必要因为美国的“要求”就改变自己的采购策略。
说到底,特朗普提出“四倍大豆订单”,本质上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幻想。他既没看到中国进口布局的多元化成果,也没考虑到美国大豆产业自身的竞争力问题,更忘了经贸合作的核心是“互利”,不是“单方面索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早就行不通了。美国要是还抱着“我提要求,你就得照做”的心态,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美国大豆出口商错失更多商机,让本就承压的美国农业陷入更深的困境。
未来中美经贸关系会怎么走,还需要观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会始终守住自己的利益底线,同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我们不会被任何人牵着鼻子走,也不会为了满足别人的不合理要求,牺牲自己的发展节奏。合作共赢才是正道,这一点,美国早该想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