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金融版图中,重庆银行始终是难以忽视的存在。
这家从37家城市信用社蜕变而来的区域性银行,凭借“A+H”股上市的资本布局与成渝经济圈的战略红利,一度被视为城商行转型的标杆。
重庆银行2025年上半年财报呈现出一幅冰火两重天的画面:总资产逼近万亿元大关,营收净利双增长,但个人银行业务却出现了4270万元的亏损,零售贷款不良率攀升至3.01%。
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达到9833.65亿元,较年初增长14.79%,距离万亿规模仅一步之遥。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多数A股上市城商行,至少利润增速高于总资产增速已是普遍现象。而重庆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22.01%,利润同比增速仅为5.39%,利润增速不但低于总资产增速、而且两者差额高达16.62个百分点。
规模扩张与质量下滑
2025年上半年,重庆银行交出了一份表面光鲜的业绩成绩单。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至76.59亿元,净利润增长5.73%至33.94亿元。
存贷款规模均呈现两位数增长:贷款总额5006.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63%;存款总额5441.3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4.77%。
然而,在这些整体增长指标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结构性矛盾。个人银行业务税前利润同比多亏4.7亿元,从去年同期的盈利4.3亿元变为亏损4270.7万元,成为整体业绩的刺眼瑕疵。
零售业务压力
拆解数据可见,零售业务亏损并非源于收入端崩塌。2025年上半年个人银行业务营业收入12.9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4.95亿元仅减少1.98亿元。
真正吞噬利润的,是信用减值损失的暴增:同期入账的信用减值损失达19.15亿元,同比多出2.93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零售不良贷款的核销与拨备。
零售贷款不良率从2024年6月末的2.71%升至3.01%,个人按揭贷款、经营贷、信用卡透支不良率分别上升0.72、1.28、1.05个百分点。
尽管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增加53亿元至200.34亿元,且不良率下降0.19个百分点至1.89%,但这一改善被业内质疑为“规模稀释效应”——当消费贷基数快速扩大时,不良率可能因分母增大而暂时性下降。
结构失衡暗藏风险
重庆银行主要依靠公司银行业务维持增长。2025年上半年,该行公司银行业务营收57.51亿元,同比增长约14.58%,税前利润37.51亿元,同比增长约47.56%。
公司贷款本金总额为3776.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20.65%,远超零售贷款2.03%的增幅。这种“重对公、轻零售”的结构(公司贷款占比70%,零售贷款占比仅22%)在经济下行期更容易暴露风险。
公司贷款中,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但房地产业行业不良贷款率仍居高不下,达到7.19%,较上年末上升1.56个百分点。
房地产风险高企
重庆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高达7.19%,创下2013年上市以来新高。房地产不良余额增加1.3亿元,格外扎眼。
事实上,房地产风险积累并非突发。2023年6月末,重庆银行房地产业不良率就已经达到7.14%,在上市城商行中位居榜首。
个人按揭贷款也出现不良攀升。截至2023年6月末,重庆银行个人按揭不良贷款为2.88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32.9%;不良贷款率增加0.19个百分点至0.71%。
资本充足率下滑
在资产扩张异常凶猛的同时,重庆银行资本充足率指标下滑严重。2025年6月末,资本充足率12.93%,一级资本充足率9.94%,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8%。
这三项指标分别较上年底下滑了1.53、1.26、1.08个百分点,低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最新统计的我国银行业平均水平。
综合历年看,重庆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及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创下2021年一季报末以来近4年新低。这种资本压力可能会制约其未来扩张能力。
管理层动荡与合规挑战
重庆银行还面临着管理层稳定性的挑战。副董事长黄汉兴自2015年任职至今,远超监管规定的7年轮岗期限;2025年副行长张松上任半年即辞职,暴露出管理层稳定性隐患。
合规问题同样如影随形。2024年重庆银行因信贷管理失职、贷款资金挪用等问题被罚200万元,分支机构累计被罚超480万元。
面对这些挑战,重庆银行正通过股东结构调整与资产处置谋求突围。2025年8月,重庆水投集团拟减持不超过5200万股,由重庆地产集团接盘。
数字化与特色化并进
2024年初上任的董事长杨秀明提出了“推动零售普惠扩量提质”的重点任务,并实施“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战略。
该行正在推动13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60个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以变革理顺机制、优化流程,厚植加快发展的内生动能。
在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中,重庆银行明确提出将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
区域优势与战略定位
重庆银行立足渝、川、陕、黔“一市三省”区域布局,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等国家级战略。
这一战略定位契合了区域发展红利。重庆银行2025年上半年公司银行业务提供信贷支持近1400亿元,支持区域重大项目超90个。
个人银行业务方面,个人存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401.35亿元至2896.93亿元,增幅16.08%,表明在负债端仍具有一定的客户基础优势。
平衡规模与质量的挑战
站在万亿资产门槛前,重庆银行正经历着区域性银行转型的典型困境:既要应对净息差收窄的行业趋势,又要化解历史形成的零售贷款风险;既要满足监管合规要求,又要维持规模增长的市场预期。
其股东结构调整、不良资产处置、数字化转型等举措,能否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将决定这家西部城商行能否在“万亿俱乐部”中站稳脚跟。
重庆银行计划“统筹推进‘三稳、三进、三优化、三强化、三提升’重点工作举措”,全力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并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
重庆银行2025年挂牌转让重庆财信集团4.18亿元不良债权,试图通过市场化手段化解风险。
但其根本挑战在于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风险管控。该行2024年不良核销规模翻倍至30.49亿元,拨备覆盖率提升至245.08%,显示风险抵补能力增强。
然而零售贷款不良率攀升仍警示着转型的阵痛。重庆银行的突围之路,注定是一场规模与质量、速度与安全的平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