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近日公布了一项惊人的财政预算:2026年需要1200亿美元来维持国家运转。这个数字相当于乌克兰战前全年GDP的60%,换算下来每天要支出超过3亿美元军费,比2025年的预算直接翻了一番。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不禁让人担忧:乌克兰还能支撑多久?
这个天文数字的军费开支令人咋舌。具体来说,每分钟就要消耗20万美元,这种烧钱速度远超正常国家的承受能力。要知道,即便是军费开支全球第一的美国,日均军费也才15亿美元左右。而乌克兰这个4000万人口的国家,军费支出竟达到了美国的五分之一。
泽连斯基将这笔预算分成两部分:600亿用于填补政府财政缺口,另外600亿则需要从外部筹集。政府预算主要用于维持国家基本职能,包括公务员薪资、医疗服务和基础设施维护。但令人担忧的是,其中58%将用于国防和安全开支,这个比例远超美国(15%)、中国(7%)甚至俄罗斯(25%)。可以说,乌克兰已经完全转型为一个为战争而生的国家。
在外部筹资方面,乌克兰面临着严峻挑战。议员马祖拉舒直言,这600亿美元全部指望海外援助。这意味着乌克兰的财政命脉已经完全掌握在外国手中,丧失了财政自主权。
美国国内对援乌问题分歧严重。国会两党争论不休,民众关注度下降,不少议员开始质疑这种无底洞式的援助是否值得。欧洲方面虽然通过了500亿欧元援助计划,但采取分期付款方式,且部分成员国态度暧昧。更棘手的是,G7国家计划动用的俄罗斯冻结资产收益每年仅十几亿美元,对600亿的缺口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援助大多是贷款性质,乌克兰正在用未来几十年的财政收入换取当下的生存。
战争彻底改变了乌克兰的经济结构。财政部长斯维里登科明确表示,国防安全是绝对优先事项。政府实施精兵简政,其他领域预算大幅缩减:教育依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医疗靠世界卫生组织,重建指望世界银行。同时,乌克兰被迫推进市场化改革,放松管制,加快私有化进程,试图减少对外援的依赖。
军工产业成为发展重点。2026年预算中专门划拨10.8亿美元用于国内武器生产,特别是无人机制造。这种战时计划经济模式让乌克兰的生产力高度集中于军事需求。泽连斯基频繁视察前线,就是为了将战场需求直接转化为生产指令。
从更深层次看,这1200亿美元不是胜利基金,而是生存保险。乌克兰的困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大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小国往往只能通过借力来求生。但这种策略风险极高,一旦外部环境变化就会陷入被动。
这笔巨资能买来的或许只是时间:等待国际形势变化,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但时间也是把双刃剑,战争持续越久,重建成本越高,社会创伤越深。世界银行估计,战后重建需要数千亿美元,远超当前的续命费。
1200亿美元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展现的顽强生命力。这种战时经济模式或许会成为小国应对危机的新范式。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反思和平的珍贵,以及维护和平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