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杯阿克苏苹果拿铁!”
在北京三里屯的网红咖啡馆,这句点单语每天要响起上百次。甘甜的阿克苏苹果与浓郁咖啡的碰撞,正成为都市年轻人的新宠。谁能想到,这杯刚刚上架的饮品背后,藏着中国最硬核的荒漠绿化故事。
晚霞映衬下的 阿克苏宁静而美丽。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阿克苏的苹果人人夸。”这句流传甚广的新疆谚语,为创意咖啡作了新的注解。但时光倒回40年前,阿克苏苹果的知名度远不如今天,而阿克苏本身,更是一片“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荒漠之地。
阿克苏有很多关于天气和环境的谚语,比如“一碗米饭半碗沙”,“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里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风沙肆虐是家常便饭。风沙刮起来,对面不见人。每天的清晨往往是从一场沙尘开始,人们调侃自己“一天要吃两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每年三四月份风沙猛的时候,用电量激增,各家各户都得关门闭窗,开着灯才能工作生活。
80岁的依马木·麦麦提(左)和儿子艾斯卡尔·依马木在柯柯牙纪念馆接受记者采访。本报特派记者 田媛摄
“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1986年,受够了风沙之苦的当地百姓拿起了坎土曼(一种新疆少数民族使用的传统铁制农具,可以锄地、挖土、施肥、挖渠),第一次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开始了。
柯柯牙意为“青色的崖壁”,寄托了当地百姓对绿色的向往,可是这里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
“地硬得挖不开,每个人都是满手血泡。”柯柯牙三北防护林管理站第一任站长依马木·麦麦提说。柯柯牙纪念馆副馆长阿依尼格儿·艾麦尔也记得老辈人给她讲述过:“来了8台挖土机,没几天就挖坏了7台。”
最关键的是缺水。数据显示,阿克苏年降雨量仅几十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多毫米。
“年年种树年年荒,年年种树老地方”,“春种一片树,秋收一捆柴”,恶劣的环境把当地百姓逼成了“段子手”。说归说干归干,阿克苏人民想尽了各种办法,改良土壤、引水挖渠、平地修路……
沙漠胡杨即将迎来“黄金期”。
“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依马木·麦麦提把上中学的儿子艾斯卡尔·依马木带到了植树现场,阿依尼格儿·艾麦尔家祖孙三代参与造林护林。像他们这样代代相传、全家上阵参与荒漠绿化的家庭数不胜数。“在阿克苏,没有一户人家没有人参与过绿化工程,”阿依尼格儿·艾麦尔告诉记者,“现在每年我都会带着只有几岁的孩子种几棵树。”
这一干就是40年。尤其是2005年以后,阿克苏引入社会力量,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群众来到这里参与绿化建设。如今,他们的后代生活在这片林海,守望相助。每年,阿克苏地区都有近百万人次的义务植树大军,在春秋两季奔赴荒漠植树造林。
阿克苏的夜色多么迷人。
站在柯柯牙绿化工程观景台上望去,昔日的荒漠已是连绵不断的林海,城市面貌更是焕然一新:宽阔整洁的街道两旁绿树成荫,现代化楼宇与水系公园相映成趣。昔日的沙漠边城如今已成为一座天蓝、水清、地绿的“塞外江南”。
阿克苏市区天蓝水清地绿,远远可以望见 天山。
然而阿克苏苹果的故事并没有完。“种下‘摇钱树’,结出‘幸福果’”,各种林木创造的经济价值在几十年后显现。阿克苏地区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杨勇告诉记者,柯柯牙镇森林覆盖率从最初的不足1%提升到现在的40%以上,果农亩均净收益从2014年的6000元增至2024年的1.1万元;红旗坡果农人均林果收入更是从十年前的8600元跃升至2.8万元,实现三倍增长。
“我的年收入可能比你们记者还高!”红旗坡农场果农王三妹骄傲地宣称。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40年,三代人,千万双手,共同在曾经的不毛之地上建起了这座“绿色银行”。而今,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股东,共享着生态改善带来的丰厚红利。
阿克苏地区 温宿县境内, 托木尔峰已经围上了绿色裙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田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