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尹睿
日前,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陆续推出信用卡外币交易“币种升级”服务,将以往需经美元中转的结算流程,改为支持人民币直接入账。这一变化被业内视为跨境支付体验的一次重要优化。那么,这场看似技术性的调整究竟带来了哪些改变?普通人又能从中获得什么?
信用卡币种升级是什么?
“以前在欧洲刷卡,总怕自己算不清账,欧元先转成美元,再转成人民币,中间不仅有时间差,还有汇率差。”常出国的商务人士宋女士表示,“而且欧元换美元还有1.5%的手续费,算来算去,还不如直接付现金划算。”
如今,这种“算账焦虑”正在缓解。根据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的公告,此次币种的升级,重构了信用卡境外交易的结算路径:从过去“当地货币→美元→人民币” 的两次汇兑,简化为“当地货币→人民币”的一次直达。具体来看,交易金额将由万事达、Visa 等卡组织直接按当天汇率转换为人民币后提交给银行入账,省去美元中间环节,避免多次汇率换算带来的不确定性。
从银行落地节奏来看,不同机构的推进方式略有差异。招商银行明确,自 10 月 28 日起,对万事达标准信用卡芯片版、万事达白金信用卡、万事达世界信用卡三款产品实施币种切换;平安银行则更具灵活性,允许持卡人通过 APP 自主选择是否开启外币交易人民币入账功能,覆盖了万事达、Visa、JCB 三大卡组织的信用卡产品。
为什么此时推进?
有观点认为,银行此番主动升级币种服务,反映了信用卡业务持续承压的现实。2025年中报显示,6家国有大行、8家股份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7.52万亿元,相比年初减少1975.72亿元。其中,11家信用卡贷款余额较年初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交易额层面同样不容乐观,以行业头部的招商银行为例,今年上半年信用卡交易额2.02 万亿元,虽仍居上市银行首位,但同比下降 8.54%。
“币种升级虽然不能逆转行业整体趋势,但也是提升客户跨境消费体验的一种有效尝试。”某股份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向记者坦言,在年轻人 “断舍离” 信用卡、仅保留1-2张常用卡的趋势下,优化跨境用卡服务能针对性吸引留学、旅游、海淘等高频跨境场景的用户,进而提升客户黏性,这也是银行在精细化竞争中的重要发力点。
而另一观点则指出,此次升级是卡组织本土化竞争的重要一步。据了解,目前国内持牌清算机构包括银联、万事达(通过 “万事网联” 运营)、美国运通,其中银联作为本币卡,长期占据本土优势。此外,银联信用卡原本就支持境外消费 “当地货币→人民币” 直接转换,无需美元中转。反观万事达、Visa,过去因 “两次汇兑” 存在汇率损失和费用劣势。
据相关人士透露,万事达自 2024 年 5 月在国内成立运营主体 “万事网联” 后,分两阶段推进本土化:第一阶段拓展存量卡的境内交易功能,第二阶段便是推动境外交易 “美元转人民币” 结算,此举旨在优化用户体验,提升在华发卡竞争力。
账单变透明,但别忽视“境外锁”
对普通用户而言,币种升级最直观的改变是账单透明度的提升。一位经常海淘的消费者表示:“以前还款时,常发现实际金额与消费当天估算的有出入,后来才意识到是美元中间价波动导致的二次转换造成的。现在直接显示人民币金额,不用再倒推多币种汇率,核对起来更方便,也不用再担心‘隐性差价’。”
除了账单清晰,货币转换费的减免也是用户能直接享有的实惠。据信用卡从业人士介绍,过去用户在非美元地区刷卡,银行通常会收取1.5%左右的货币转换费,这笔费用与两次汇兑的汇率差叠加,往往会让实际支出超出预期。而随着币种升级简化了汇兑流程,持卡人的消费成本结构更清晰、可控。
不过,有业内人士也指出,从实际金额来看,普通持卡人的节省感知可能并不强烈。“除非是对汇率特别敏感、或年境外消费额达到数万元以上的用户,比如常年跨境采购的小企业主、频繁出境的商务人士,否则大多数人单次消费节省的金额可能只有几十元甚至几元,较难明显察觉变化。” 上述从业人士补充道。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随着跨境交易流程简化、频次增加,信用卡盗刷风险也随之上升。该人士建议,持卡人在无境外消费需求时,应主动通过银行 APP 开启信用卡的 “境外锁” 功能,从源头降低卡片被盗刷的概率。若不幸发现异常交易,需第一时间联系发卡行冻结账户、挂失卡片,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同时,无论交易流程是否简化,都应养成定期核对账单、开通每笔交易实时短信或 APP 提醒的习惯,避免因“流程便捷” 而放松对交易安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