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院驳回天价索赔案:百年旧债为何沦为政治工具?
近日,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法院作出重磅裁决,驳回了美国Noble Capital LLC公司向中国提出的115亿美元索赔诉讼。法院认定中国作为主权国家享有司法豁免权,这场跨越世纪的债务纠纷再度引发国际社会关注。
这场诉讼的源头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原告Noble Capital公司声称持有1898-1913年间清政府及北洋政府发行的主权债券,并以中国2020年在香港发行的新美元债违反优先权条款为由提起诉讼。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投资公司突然提出如此巨额的索赔,背后动机令人玩味。
在法律层面,中国方面提出了三点有力反驳:首先,这些债券的违约发生在1939年,早已超过法律追诉时效;其次,根据美国《外国主权豁免法》,主权国家享有天然豁免权;再者,新旧债务之间不存在法律关联,新债条款中的豁免放弃声明不适用于历史债务。法官最终采纳了这些观点,维护了国际法中的主权豁免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不是美国首次炒作中国历史债务问题。早在2019年中美贸易战期间,特朗普政府就曾打这张历史牌。当时美国财政部估算,中国持有约1.1万亿美元美债,而美国债券持有人基金会则声称中国历史欠债高达1万亿美元——这种数字上的巧合显然不是偶然。特朗普政府甚至专门会见了债券持有人代表,试图将百年旧债变成贸易谈判的筹码。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979年中美建交之初,就发生过湖广铁路债券案。当时阿拉巴马州法院曾判决中国赔偿,但在白宫干预下不了了之。近年来,这类诉讼又呈现抬头之势:从密苏里州法院以疫情为由缺席判决中国赔偿240亿美元,到保守派智库鼓吹18万亿美元疫情索赔,再到特朗普叫嚣60万亿美元天价赔偿,政治操弄的痕迹越来越明显。
国际法专家指出,根据平等者无管辖权原则,主权国家间的纠纷应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美国这种法律讹诈不仅违反国际法,也与其本国《外国主权豁免法》相抵触。若真要清算历史旧账,近代中国遭受的不平等条约、战争赔款等损失,恐怕是这些所谓债券价值的千百倍。
这场闹剧暴露出某些美国政客的海盗逻辑:一边享受着主权豁免的保护,一边却企图用国内法院裁决他国事务。正如国际舆论所言,将司法工具政治化的做法,最终损害的将是美国自身的国际信誉。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