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尚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一种淡黄绿色的粉末——聚磷酸咔唑聚合物正悄然引发光伏行业的关注。它是一种用于钙钛矿光伏电池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的涂料,仅10克就能卖到上万元,产业化后将撬动一个万亿级新市场。
当前,在光伏行业处于低质内卷难以为继、高质量竞争成为破局重生的关键时刻,尚宇光电的探索意义凸显。站在光伏转型的“十字路口”,常州这座“新能源之都”,正在寻找一条依靠创新技术引领的“主干道”。
解决行业核心难题 半年实现技术转化
过去两年,光伏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陷入了低质竞争的困局。一位业内人士曾向记者透露:“行业真正的产能过剩远没有到来,过剩的只是落后产能,新技术一直存在缺口。”
一直以来,钙钛矿光伏技术作为下一代太阳能技术方向,其性能提升依赖于材料、界面和封装技术的优化,尤其是空穴传输正极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因此,开发低成本、高稳定性、高效率、低涂布门槛的空穴传输正极材料对钙钛矿光伏电池的产业化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尚宇光电的突破恰逢其时。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尚宇光电与南大化学院团队达成合作,双方就聚磷酸咔唑的产业化开展联合攻关。
经过几年的实验室钻研,他们研发出的聚磷酸咔唑,已经具有良好的浸润性、优异的空穴传输性能、超高的界面和存储稳定性以及高电导等多种优异性能,解决了钙钛矿光伏电池规模化量产的核心难题,并让电池整体效率提高到了30%以上。
尚宇光电实验室,图源:常州科教城
更为关键的是,尚宇光电仅成立半年,就凭借其科研能力,快速完成了从技术开发到市场应用的跨越。近日,尚宇光电在常州科教城正式落户投产,公司的生产线已开始运转,标志着其技术进入产业化阶段。未来,尚宇光电还会积极推进产品海外市场拓展计划,在国际市场上寻求合作。
而这只是常州众多中小光伏企业寻求创新突破的一抹缩影,在刚刚结束的2025国际新能源博览会上,另一家常州光伏企业常州鼎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就高稳定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传输层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进行了签约,天眼查显示,这是一家成立于2024年的小微企业,以从事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为主。
不显山不露水的企业却能拿下关键技术创新的大项目,也从侧面证明了常州新能源产业的强劲与韧性,这也是城市保持长久竞争力的优势所在。
形成全链条创新路径 年产值将破2000亿
作为一座以新能源产业立市的城市,常州正成为全球光伏创新的重要坐标,一条覆盖全链路的创新路径正在加速形成。
首先是在前沿技术上,行业巨头天合光能连续打破多项世界纪录,2025年上半年,其自主研发的210mm半片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先后实现31.1%和32.2%的转换效率,刷新该尺寸下世界纪录;在面积为1185cm²的实验室叠层组件上,天合光能率先实现30.6%的效率,成为全球首个突破30%临界点的光伏企业;此外,天合光能还成功制造出全球首块符合工业标准尺寸的钙钛矿/晶硅两端叠层电池组件(面积3.1m²),并先后实现808W、829W和841W的峰值功率认证,持续刷新着行业极限。
其次是在产业落地中,微电网适配、虚拟电厂运营、多元场景集成等常州特色经验,在常州经开区宋剑湖光电科技港内,屋顶、长廊、车棚等区域都被改造为了绿色能源“发电站”,长达580米的光伏长廊是全市之最,园区规划建设的光伏总装机容量达到6.16兆瓦,预计每年将生产约600万度的“绿电”,满足园区五分之一的用电需求。
常州一光伏产业园,图源:常州发布
在溧阳高新区创智园内,微电网充分利用屋顶、车棚资源铺设了2.8兆瓦屋顶光伏组件,园区光伏年产绿电可满足35%的用电需求,达到近零碳园区建设标准。
在钟楼区的社区内,“零碳社区”示范工程通过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V2G(车辆到电网)技术联动,构建居民、商业、交通多业态协同的能源网络,项目建成后,社区内80%的电动汽车可参与电网调峰,户均电费支出下降30%……
如今,常州已构建起从硅料到组件、从储能装备到智能调控的完整光伏产业链,光伏产业链集聚企业3408家,产业规模近全国十分之一,2025年光伏产业产值预计突破2000亿元。
打出政策“组合拳” 多维度保驾护航
创新的技术和产业能在一方水土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必然离不开政策沃土的滋养。近年来,常州围绕光伏产业设立了多维度的专项支持。
为了鼓励技术创新,2023年出台的“科技创新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计划到2025年,在新能源相关技术领域组织实施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30项,实施国内外揭榜挂帅项目30项以上,争取省级以上项目支持超15项。
为了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常州提出了优化加强电网主网架,完善 “三横一纵”的500千伏骨干网、220千伏双环网,加快推进500千伏常州西(开关站)、220千伏天宁变、前黄光伏送出等重点输变电工程规划建设,聚焦光储充场站、建筑楼宇、工业企业、产业园区、美丽乡村等典型场景,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微电网项目,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和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常州一产业园内厂房屋顶整齐排列着光伏组件,图源:常州发布
而为了让这些计划、建设、项目顺利进行,常州政府又创新推出了一系列配套制度、政策来保驾护航,例如建立全国首个《新能源城市建设评价体系》。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保障措施四个维度,为新能源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量化评价的“常州标准”;再如在江苏省内率先出台《常州市加快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率先印发《常州市近零碳园区和近零碳工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常州市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建设推进方案》等等。
如今,常州距离江苏省《关于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到2025年,常州新能源领域产值规模力争超万亿元”目标,仅有“一步之遥”。当产业的进阶策略开始由低价竞争转向技术引领和价值攀升,我们有理由相信,常州的这“一步”,定能迈得稳、迈得好。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吕华)
编辑: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