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年轻时播撒的善意能否“回流”?
今天上午9时,作为全市敬老月重点活动之一的沪助养老时光汇嘉年华启幕。不少老人或许更熟悉它曾经的名字——时间银行。

2019年,上海部分区域开始试点时间银行,鼓励活力老人存储志愿服务时间,并在日后需要服务的时候,再将其兑换出来。2023年6月,时间银行更名为“沪助养老时光汇”,去掉了带有金融属性的“银行”二字,更强调助老概念。
从早年启动养老服务专项调研,到部分区域先行试点、逐步扩大至全市覆盖,再到如今聚焦提质增效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沪助养老时光汇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上海探索养老服务创新的坚实足迹。作为重点打造的养老项目,其核心“以时间换时间”机制,让“当下服务他人、未来收获保障”的理念落地生根——服务者积累的服务时长,既能为自身未来兑换养老服务,也可转赠直系亲属或捐赠给特殊困难老年群体,实现“自助、互助、公益”的深度融合。

试点6年来,全市更多区积极参与这项公益服务中。今年的敬老月相关活动上,沪助养老时光汇也迎来升级。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特别把服务人群的年龄限制从原先的35岁以上进一步放宽至18岁以上。甚至,面向18岁以下的学生群体,在确保安全并有组织的前提下,相关单位也可接受。
“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老年公益服务,并将获取的时间币捐赠给自己的祖辈。”在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看来,这一限制条件的松动,有助于鼓励更多人参与、投身这项公益项目。而只有参与人数不断扩大,可兑换的服务、产品也才能更丰富。
现场,活动设置了三大特色互动区,成为传递温情、激活参与的重要载体。绿植互动区里,老人们与服务者围坐在一起,共同挑选花苗、搭配花盆,你递铲子我扶花盆,在协作栽种中不时交流养护小技巧。“这盆多肉要少浇水,放在窗边晒晒太阳就行”“您看这样摆,是不是比刚才更好看?”轻声交流间,绿意与笑意交织,不少老人直言“和大家一起摆弄花草,比自己在家有意思多了”。
数字互动区同样热闹,服务者一对一陪着老人操作手机,时而手把手教设置解锁密码,时而俯身演示视频通话步骤,遇到老人记不住的地方,还会耐心重复讲解,直到老人能独立操作。“来,您试着点这个图标,就能给女儿发视频了”“别着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温暖的鼓励声中,老人们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逐渐熟练掌握技能,脸上满是成就感。
陪伴互动区里,笑声与交谈声不断。服务者围坐在老人身边,认真倾听他们讲述过往故事,时而点头回应,时而分享自己的生活趣事,偶尔还会拿出纸笔,帮老人记录下想珍藏的回忆片段。“您年轻时在工厂上班的经历,听着真让人佩服”“我外婆也喜欢唱沪剧,下次有机会您可以教她两句”,轻松的对话中,代际距离悄然拉近,孤独感被温情驱散。
资源兑换区前,老人们拿着积累的“时光”凭证,挑选心仪的物资与服务,从贴合日常需求的健康用品、保健器具,到实用的出行辅助工具,每一项都让大家感受到“时光”兑换的实在价值。现场不少服务者表示,能通过自己的付出,为老人带来便利与快乐,同时为自己未来养老积累保障,这样的参与既温暖又有意义。
沪助养老时光汇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创新机制激活社会参与热情,利用嘉年华更这个载体让“自助互助、公益传递”的养老理念深入人心。未来,项目将持续优化服务、扩大覆盖,让更多人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共同盘活资源、凝聚力量,为上海构建可持续养老生态、建设老年友好社会提供坚实支撑。